至2005年年底,在全国七百余所本科院校中,新建的本科院校有198所,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
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未解难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专科层次技能教育与本科教学模式如何嫁接。在升格前,这类高校大多从事技能性教育且多为示范性学校,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特色,升格后为了符合本科院校的评估要求和建设标准,经验和特色并未发挥作用;二是传统办学与特色办学如何结合。这些高校目前多处于本科教育的规范阶段,办学特色并不是很突出,有的即便确定了特色办学的思路,但操作点还不明确;三是发展变革与稳定办学如何协调。学校升格之初,在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管理观念、人事管理方式等方面面临诸多的变革,如何在变革的同时确保办学的稳定性是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四是现实需求与政策供给如何匹配。部分政策,比如拨款政策、考核政策、人事政策等目前还存在供给与现实需求不匹配的现象,需要得到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新升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困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高校的定位问题。首先是认知与能力因素导致定位不清。在观念层面,有的高校管理者存在一种“惰性”,习惯于延续过去的作风和观念,新升院校在重大制度改变和创新中难以准确定位;有的习惯于瞄准同类的知名院校,以此为目标确定本校的办学定位,在不自觉中造成了定位的趋同或偏差。其次是市场与文化因素导致定位不稳。考生及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着“重道轻器”、“官本位”、“文凭本位”的传统文化心理,这使得一些学校为迎合考生和家长的“胃口”而不合时宜地提升办学层次。用人单位青睐于招聘高学历层次或知名高校的毕业生,使得学校在办学定位上不断“攀高”;再次,政策因素导致定位不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投入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往往偏好于学校的层次,客观上激发了学校的升格情结。评估方式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办学定位的趋同;此外,政绩因素导致定位不实。我国高等教育事实上一直被视为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级别越高,领导班子成员的行政地位也越高,浓重的行政化色彩使得大学官本位思想严重,这也成为部分校领导一心追求升格的动力之一。
破解当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与发展的困惑,为学校提供更有效的对策支持,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对上海地区新升本科院校的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科学定位,确立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
坚持技术本科教育就要克服学术本科教育标准对其的影响,克服职业教育课程出现学问化的倾向,避免因脱离职业教育系统而导致的职业教育的隐性萎缩,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
对新升本科院校而言,要坚持与此相匹配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也要充分考虑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第一线工作的适应性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结论及其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学会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教育教学应突出实践性,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安排学生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着重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在整个本科教学环节中要规定至少有半年以上的实习期,并允许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
政府主管部门应鼓励新升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办学模式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为此,应加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实现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筹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多样化。同时,政府应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就业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扶持,促进新升本科院校的准确定位和良好发展。
制订有利于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的政策及评价标准
新升本科院校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并予以分类指导,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性机构,政府财政理应倾斜,尤其应对新升本科院校给予较大支持。因为此类院校在升本过程中需大幅度提升基建等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更需要财力支撑。在增款前提下,引导学校适当下调学费标准或提供学生补贴,吸引考生报考,以提高生源质量。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可尝试两种构想:一是在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中分出一定比例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附加发展费用,这样可避免因“不对等”竞争造成资金过多流入实力雄厚的传统本科高校;二是各省市级教育部门自设专项资金,对部分新升本科高校进行重点建设。
对新升本科院校的考核标准也应有别于其他本科高校。比如人才培养的考核,不可否认,新升本科与传统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是有不同界定的,因此就不该用传统的标准去考核新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又如科研考核,如果用现有标准考核此类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准,可能大部分都过不了关。只有因校而异,制订符合新升本科院校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准,才能激发此类院校的活力和办学积极性。
现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往往是通过数据核查的“硬标准”和评估专家个人判断的“软标准”评估全国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院校,显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和客观。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去评判,改变以一把尺子度量各类高校的不科学做法。
建立新升本科院校的合作发展机制
新升本科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建议成立协会或协调委员会等相应机构以及相关的协作机制。新升本科院校可以委派联系人组成协会或协调委员会,政府派人参与并予以指导。通过协会或协调委员会,这类院校之间可以定期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如探讨教师互聘、学制相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避免资源的重复设置与浪费;探讨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及规划建设,实现错位发展,特色构建;协调并确定教学改革中需跨校开展的学术、教学活动和事宜,达到互通互融共同发展的目的。
新升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大多不是强项,但是不少学校在科研应用和社会服务方面还是有一定特色和专长。要提升新升本科院校科研水平和应用能力,可以采取科研集成的办法进行校际合作,集中各校的优秀人才、研究特长和研究资源,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在合作中提升科研能力。利用这个平台还能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开展业务咨询和培训,以此促进此类高校的应用性科研发展。
新升本科院校还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同类学科或专业教师组成为主,同时由专家、骨干引领带动,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交流、沟通、共享、协作,既使各成员能借助个体与集体智慧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内涵,又能通过成员教学个性的多元化,尽己所能促进协作共同体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最终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与共同提高。(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 郑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