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吴晶)临近毕业,北京外交学院的大四学生郑达正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创办自己的校园直投广告企业。
“国家出台小额贷款等鼓励我们创业的政策,使我们有信心开拓新的就业渠道。”郑达说。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人,同比增长19.9%。2006年毕业生人数与就业人数的统计令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长22%;同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22%。
为此,有关部门推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督促高校做好就业服务,以及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技能培训认证工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也于今年年初通过。
中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国际教育部主任史朝指出,当前我国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有偏差,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摆不正就业心态。例如一些文科毕业的学生应聘时会认为,秘书类工作就是端茶递水,大学四年的学习无用武之地。
“任何职位都需要综合能力,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被检验。很多企业的高管人员都是从秘书做起。”史朝说。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部长李军凯说,北大近年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首先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近年来北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为了解就业动态,分析并解决问题,北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每一个未就业的学生予以关注。调查发现:该校4%的未就业毕业生主要包括出国、考研、不急于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学生。
史朝指出,各地高校正在努力改革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学科方向。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将学科应用与海关需要的集装箱检测技术相结合,学生学习期间参与生产、研制,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打击海关走私的技术骨干。
据了解,北京地区高校2007年新增了近60个专业。全国有4所大学的7个专业因为就业率低被撤销。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各地高校还积极探索“订单式”教育,使工科和理科专业学生在学期间便通过实习等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合作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协商人才招聘事宜。三大公司联合进校招聘,参聘单位300多家,1083名毕业生顺利签约,占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70%。新疆油田、青海油田等也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积极吸引学生到基层工作。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必须以创新的模式开辟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