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论点】
■大批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必定会对其他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冲击。
■工学人才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主要力量。
■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通常表现为学校层次类型的竞争力。
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我国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数量并不多。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10万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为3611人。2003年在全国抽样调查的118.2万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有6.5万人,占5.5%的比例,比2000年增加了近两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贡献。但是,有限的大学毕业生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因素一:就学的高校层次
【研究型、博士型大学本科生多数不应与一般院校本科毕业生在相同层次岗位上竞争。】
到2004年,我国共有各类高等学校1700多所,其中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占了60%以上,但它们基本不承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以上院校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在各个层次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没有因为高等学校的层次变化而出现大的人数浮动。
美国大学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存在着层次越高,培养本科生的任务越重的现象。就博士型、研究型大学来说,这类大学的数量不多,只占美国高等学校数量的6.6%,占本科以上高等学校的11.5%,但这些大学的规模很大,其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在美国各类本科院校中数量最多,这11%的研究型大学所授予的学士学位甚至占到了美国24%的比例。而一些单科性院校和本科院校所授予的学位数量很小。
与美国相比,我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少,一般博士型大学的比例较高,如果把这二者加起来,我国研究型、博士型大学所承担的本科生教育任务甚至超过了美国。中美两国在培养本科生层次上的差别,其实主要在本科院校这个层次。一方面,美国高校中这一层次的学校比例与我国相比(26.7%Vs30.6%)差距不明显;另一方面,在承担本科教育任务上,美国的本科院校只承担了6.5%的培养任务,并且它们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有一半以上可以在后来获得博士学位。而我国研究型、博士型大学则承担了22%的本科生培养任务,他们中的多数并不能成为高水平学术型人才的后备军,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与其他硕士型大学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市场上竞争。
研究型、博士型大学的学生具有专业训练、学术熏陶及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那些一般层次的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等方面,都与高水平大学有较大差距,从而造成他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批的研究型、博士型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必定会对其他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冲击。
因素二:就学的学科分类
【部分学科招生人数相对于市场需求已有了限制发展的必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专业结构上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大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时,比较多地集中在部分所谓热门专业。这种过度集中,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时也需要面对这种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压力。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主要集中在工学(34.2%)、文学(15.3%)、管理学(13.9%)和理学(12.1%)这4个学科领域,2002年招生规模都接近或超过20万人。
从2002年的招生数与毕业生数的对比来看,各个学科的招生人数都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文学学科的招生数比毕业生增加了两倍多。但从不同学科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来看,有些学科的相对比例在下降,有些学科的下降幅度很大,如工学的相对比例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另外,部分学科的相对增长也很明显,如文学和管理学。
部分学科招生人数增加的相对比例虽然不大,但相对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说,可能已有了限制发展的必要,如文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近年来这些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部分学科的招生人数虽有增加,但相对比例的下降较为明显,如法学和农学等,结合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农业大国的现实,这两个学科在所占比例不大的情况下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就学人数出现比例上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高等教育在调整各学科的人才比例时,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例如,2004年无锡市发布的《2005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中,列出了人才紧缺的领域主要在电子信息、机械电气、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广州市发布的紧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广州南沙大开发、新机场和新地下轨道建设等关键项目所需的人才。工学人才还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需要力量。
因素三:高等学校的特色
【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常表现为学校层次类型的竞争力而不是特色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经常表现为学校层次类型的竞争力,而不是学校特色的竞争力。这实质上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应该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社会不同类型的需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三所不同层次的工科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各不相同。美国这三所高校各具特色,MIT(麻省理工)连续15年工科排名第一,机械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学校一样,都以培养领袖人才为己任。
为了实现“培养造就工业、政府、教育部门领导人才”的培养目标,MIT机械系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强调了解基本原理,熟悉设计、计算和分析方法,开发创造性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作好准备。
密歇根大学工学院也是美国一流的工学院,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因此,机械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工程的和非工程领域的选修课,并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了许多机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鼓励学生参加teamproject。
工科排名一般的克罗拉多大学则定位在提高学生在机构领域的职业技巧。克罗拉多大学工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自身的职业技巧,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使各校的毕业生能够较好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就业趋向。
而在我国,同类学校培养目标趋同性很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都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
它们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的差别很不明显。这与我们长期统一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甚至教学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不仅在工科院校如此,其他学校和学科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进入21世纪以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数万名、甚至数十万名规格相似的同类人才,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多样性的需要,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如果要改革这种状况,建议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是减少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招生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大学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高深学术研究,提高它们的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减轻对一般本科院校的科研考核压力,提高他们的人才培养水平,调节市场对人才需求过度追求学校层次类型的盲目性。
二是加强对市场人才需求的预测,使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才。我国还是一个优质劳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还无法也不应该承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完全就业的压力。让我国有限的优质劳动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这是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是注意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改革统一目标、统一体系、统一教材等传统做法,允许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有选择、有重点地突破,逐渐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多样化,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少雪)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9日第3版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