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个我国教育界热议了多年的话题,长期停留在坐而议却难于起而行的阶段。本报今天刊登的《杭州14所高校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这条消息使人眼睛一亮:14所高校实行师资互聘,有效地缓解了当前我国因高校扩招造成的教师资源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的难题,这是我国高教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一种制度创新,一个好经验。
本报讯(记者叶辉、顾学松)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浙江财经学院教授刘菁再也不必担心到外校兼课会受到限制,而是正大光明地到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兼课,一项已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实施的教师互聘新举措为她的做法提供了保障。
“严禁教师外出兼课”曾是许多高校明确的规定,这一规定的背后是我国高校资源长期封闭运行的格局:教师由学校自己培养、自己引进、自己使用。据悉,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年招生人数由160余万增至2006年的546万。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学生剧增,师资总量严重短缺和结构失衡便成为各高校须共同面对的难题。
下沙高教园区是浙江最大的高教园区,有l4所高校,逾百个硕士授权学科,近250个本科、200个专科专业,近万名教师,承担了数千门课程,有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这为优质教师互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我国高校资源长期封闭运行,高校师资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状。”浙江财经学院院长王俊豪说。“能否在高教园区校际实行教师互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一创新思路开始在困境中萌发。”2004年下半年,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在浙江省教育厅支持下完成了“浙江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研究”,这项成果后来便成为《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管理办法》的主要理论依据。2005年下半年,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联席会议制和协调小组成立,11月3日,师资互聘签约仪式在财经学院举行,浙江省有关领导以及14所高校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这一仪式。
如何保证互聘师资的质量?根据《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管理办法》规定,参加互聘的教师限于教授、副教授或教学效果特别优秀的讲师,他们的资料须于每学期第10周之前公布在“下沙高教园区互聘教师工作信息管理平台”上。
教师互聘缓解了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所形成的有课开不出的窘境。浙江财经学院新开设的数字传媒专业教师不足,师资互聘使该校向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外聘到所需的教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
师资互聘使教师的才华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浙江财经学院教授王继林是计算机密码和计算机安全专家,外聘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他的才华进一步显露,他的课也深受学生欢迎。
互聘还使优质师资的使用向科研、培养青年教师等方向延伸。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总支书记熊明华博士说,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国安受聘计量学院后,除了上课,还承担了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两校教师还联合申报课题,合作科研。
互聘教师的改革实施后,教师积极性很高。财经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系副主任白羽说,因为外聘每节课时费比本校高得多,外聘还算工作量,这些优惠条件对教师有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外聘,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因此,该系教师纷纷要求到外校任课。为此,该系不得不规定,教师必须完成本系的工作量后才允许外出聘任。
下沙的互聘工作已进行了3个学期。据统计,受聘教师已达323人次,其中70%的师资是由本科院校输出,55%的师资是由高职院校输入;受聘教师7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3个学期互聘课程达200多门。优质教师的优质教学赢得学生的好评,学生评教的优良率为98.5%。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高校资源共享,这一话题由来已久,但却难以破题。师资互聘很有意义,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基础性工作。下沙高教园区教师互聘的实践为全省高校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省教育厅将在总结经验后向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