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晨 程墨)上班第一天,长江大学电信学院的青年教师杨顺辽就要与其他106名刚进校的新教师一起进行岗前培训。
这个岗前培训很特殊———除了要用半年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外,还要用半年时间深入与各自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实践基地苦练“内功”,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走上讲台,成为长江大学的一名教师。
据介绍,两年间,长江大学共有近30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经历了“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的“锻造”过程。
学校副校长张万明说,青年教师大多是“离开课堂,就上讲台”,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不懂教学基本规律、不了解教学基本环节,有的教师甚至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因此,尽管师资队伍十分紧张,但学校还是下决心狠抓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专门制定了《长江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每年拿出200万元经费用于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期间新教师照发工资,并享受人均标准津贴。
“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青年教师真正转换角色,让他们尽快站好、站稳讲台。”张万明谈到岗前培训的目的时说。
学校聘请校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为新教师讲授高等教育理论、大学教师规范,并进行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信息收集与整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及演示、英语培训等教学基本技能系统培训,还安排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让新教师在院系实习,并为他们“一对一”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长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浓厚石油行业背景的学校,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是学校的一大特色。课堂学习结束后,学校将107名新教师送到校外11个油田、20家科研院所进行社会实践培训。各实践单位对长江大学的这一做法非常欢迎,制定了详细的实践培养方案,并为每名新教师配备专人进行指导,校企“联手”培养新教师。
杨顺辽被学校送到了冀东油田。一开始,学电子信息处理专业的他,觉得“油田的‘活儿’与自己的专业没啥联系”,但连续半个月的下井,细心的杨辽顺“瞅”出了问题:以前油田在油层打孔作业时主要靠人工操作,套管经常钻不出油来,费钱、费时、费力。培训之余,杨辽顺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根据电子信号处理的相似形理论,成功设计出了一套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石油井下套管打孔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井下套管打孔的成功率,而且为油田节约了大量成本,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油田方面的欢迎。“大学老师就是牛!”油田的工人师傅们为自己的大学教师“徒弟”竖起大拇指。
教学理论培训辅以企业教学实践,让杨辽顺品到了教学和科研的“个中三昧”。他深有感触地说:“刚开始,我对学校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花一年时间进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有点‘多此一举’,但在企业的实践经历,让我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且给枯燥的理论讲解增加了乐趣,上讲台后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也让自己在以后的科研中找到了创新点和突破点。”如今,杨顺辽已经成功加入了湖北省优秀青年创新团队,还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