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结果近日揭晓,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经教育部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我省省属高校申报的国家重点学科首次获得零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省属高校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建成一批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以此推动省属高校内涵建设,提升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省政府决定,在省属高校本科院校中开展“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省财政每年投入1个亿,连续4年,重点建设20个学科,每个学科每年500万元。这一举措的实施,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引进人才等举措,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中医临床基础学、中药学等两个学科被列为省“重中之重”学科。经过2年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瑞兰教授的“三七皂苷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及信号传递途径”科研成果,获200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实现了浙江省中医药科研成果在该奖项上的突破。李大鹏教授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发明技术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中药技术成果首次获得高级别国家技术发明奖励,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目前获得的最高发明奖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涵盖《金匮要略》、《伤寒论》和《温病学》,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以及温病学说形成中影响深远。该校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奠基人何任教授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先后出版了《金匮要略通俗讲话》等著作,所完成的《金匮要略校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迄今为止这一学科的最高奖级,他被日本汉方医学界誉为中国研究《金匮》第一人。学科早在1983年就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金匮要略》唯一的进修基地。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范永升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团队齐心协力,从中医临床基础理论规律、症候、难治病的治疗以及教学改革等四大方面开展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获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7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先后主编了全国《金匮要略》教育部教材、高校新世纪教材、本科自考教材和成教教材。2001年,该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金匮要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正以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又好又快地向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