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甘肃省全国人大代表无不充满着深切的期盼。大家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必须在着力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努力打造西部教育发展高地。
让高等院校轻装上阵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曾在湖南大学工作过20多年,到兰州大学工作后,他深切地感受到,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比,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周绪红告诉记者,目前,西部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债务负担较重。从1998年以来,西部高校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低成本扩张,超负荷运行,投入不足,债台高筑,运行艰难,导致整体办学条件较差,生均教学辅助用房、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宿舍面积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制约了西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供给。仅甘肃省地方高校,教学仪器缺额为4.4亿元,图书缺额为98万册,教学实验用房缺额为175万平方米。省属院校建设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总负债已高达49亿元。同时,高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呈现出重点高校少、部属高校少、重点学科少、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少、学科门类少的局面。由于西部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西部地区财政能力薄弱,导致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缺乏,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按照教育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设置方案,兰州大学师资缺额900多人。”周绪红坦言。
周绪红为此建议,国家应充分考虑西部高校面临的特殊困难,继续增加投入,尽快改善西部高校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切实减轻学校的贷款负担,使西部高校轻装上阵,增强西部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缩小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差距。
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
“西部高校确实需要‘大楼’,但更需要‘大师’,需要支撑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说。
刘基说,同资金欠缺相比,西部高等教育更加缺乏的是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西部地区高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些流失的人才多是创新团队的核心人物,或者是学科的带头人。一个人才的流失,往往造成整个团队的解散。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损失非常大,直接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
“人力资源开发是地处西部的甘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刘基提出“建立两个机制”的建议。一是应从国家层面建立西部高层次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高层次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失的相应补偿机制;建立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建功立业的专项基金,予以支持;实行高层次人才稳定在西部工作的特殊工资和补贴待遇。二是要建立国家科研资源配置向西部地区适当倾斜的长效机制。刘基建议,教育部、科技部在科技政策上适当对西部高校倾斜,在科研项目申报、重点学科布点、博士点审批、重点实验室申报条件等有利于吸引、稳定高校高层次人才重要平台上适当放宽条件,不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统一标准,同一条件。否则,西部高校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民族教育是西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升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王玺玉认为,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大力扶持,倾斜政策,加大投入。
“以临夏州为例,纵向看,近年来全州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成效显著。但由于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艰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发展起点低,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相比还很落后。”王玺玉告诉记者,目前,临夏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7年,远低于全国平均7.6年、全省平均5.9年的水平。在全省未实现“两基”的8个县中,临夏州就占了4个。校舍生均面积十分紧张,小学生、中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低于国家6-9个平方米。中小学教师紧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应有教师18746名,目前尚缺2252名。
“必须强化政府行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王玺玉建议,在对民族地区教育加大投入的同时,国家应按照中小学生逐年增加的实际,下达正常编制,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同时,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采取选派先进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民族地区教师到先进发达地区交流任教的办法,多渠道提高现有教师素质。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这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要而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