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女生黄莎来自上大附中 她的满分作文源于“看得多想得多”
上海高考三年来首篇满分作文作者昨日找到。这名来自上大附中高三(3)班的名叫黄莎的东北女生,目前已回老家黑龙江省佳木斯。而她的作文,已成为班主任、同学甚至学校领导研究的范本。
黄莎:得满分后第一句话感谢老师教导
“这篇文章确实是黄莎写的。”电话那头,上大附中高三(3)班班主任卢松龄向早报记者确认。
卢松龄和黄莎相处了三年,“她本来就是个很低调的人,却因为写出高考满分作文被推向前台。小姑娘说,她想休息……”就这样,高考结束后,黄莎就和来沪陪考的妈妈一起回到了黑龙江省佳木斯的老家,高考成绩单也将由卢老师负责邮寄给她。
学生选择沉默,卢松龄表示“完全理解”。6月20日,远在黑龙江的黄莎及其家人通过网络看到这篇满分作文后,意外发现上海多年来难得出现的满分作文竟出自女儿之手。当天,黄莎的父亲先给班主任卢松龄打电话,告知这一喜讯:“这篇文章是女儿黄莎写的,全家人都很开心。”
和黄莎父亲通话结束后,卢老师打通了黄莎的手机,询问这篇文章是不是她写的,并向她表示祝贺。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黄莎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卢老师,非常谢谢您,这篇文章的成功得益于您的教导。”
班主任:料到会得高分,但没料到得满分
“如果要我打分的话,我会给她这篇高考作文打68分。”为什么不是满分?既是黄莎的班主任,同时又身兼语文老师的卢松龄说,“倒不是我对她的文章没信心,只不过是我给分比较吝啬吧。”
卢松龄告诉记者,小姑娘的这篇满分作文通过媒体公布后,他也曾仔细研究过。“以前没见她写过类似题材的作文,这篇的临场发挥真的很不错。我料到她会拿高分,但是没料到是满分。”据卢老师透露,黄莎平时写作文就“很有感觉”、“用笔十分细腻有思想深度”、“能关注到普通学生看不到的视角”。
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刘德桂说,黄莎的这篇作文全年级的7名语文老师都读过,大家都认为“思想”是这篇文章最出采的地方。
而事实上,“文章先有思想再有文辞”是他们教语文作文的共识。刘德桂告诉记者,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研组几乎天天要展开讨论。现在,高三年级13个班,7名语文老师都达成一个基本的作文教学模式,也就是先有思想,其次是思维,再次是结构,最后才是语言。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修辞立其诚’。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思想第一,文辞最后。所以,我们不反对文辞华丽,但反对言而无物,过分华丽。”刘德桂最后说道。
同学眼中:标志性表情——爱一个人发呆
内敛平静、平易近人,连说话的语调也从来没有大起大落过。在班长李沁涛眼中,黄莎是个很有气质的乖乖女。不过,李沁涛透露,她的满分作文也有班主任卢老师的贡献。“因为他也是作文阅卷老师,所以特别指导我们写文章时要有思想内涵、真实而立意深刻。平时因为住校,李老师还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身边发生的时政,让同学们不至于与世隔绝,也培养大家多关注身边。”
同学肖燕则说,大家对黄莎有个一致的评价——除了爱笑,还有一个“标志性表情”,就是爱一个人发呆,总感觉她在想些什么。“或许她还沉浸在那些文字中,思考文字背后的故事。即使最后被‘唤醒’了,她也是那个招牌性的动作——微笑。”
政教处主任:学校把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
上大附中政教处主任王宝华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大附中大场校区虽然才成立五年,但“学会做人,学做学问”一直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就是说,学校一直把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
所以,学校有专门的志愿者服务要求:学校、社区大型活动选择让学生定期去养老院助老,一个星期做一次家务,每月做一次义务劳动,每年做十小时义工,与敬老院老人、农民工子女结对等等。
王宝华认为,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观察能力。比如黄莎的作文切入点是农民工子女。事实上,宝山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属于人口导入区,据统计,在宝山区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女达到4万多人。加之上大附中附近就是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只要稍微留心,就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观察、懂得关爱和感恩的合格公民。从群体的角度,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相处相融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而关注农民工子女,事实上也是一种相处甚至相融。”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