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昨日的咨询会上,广大考生最为关注的无疑是什么样的分能报考什么样的高校。在今年新高考方案下,分数和等级的双道门槛让各高校的预估线变得扑朔迷离,谈到预估线,高校三缄其口,但在考生和家长及媒体的“逼问”下,高校不得不亮出预估线。不过在公布预估线的同时,招生专家们也提醒家长,提供参考线并不能化解填志愿的风险,希望广大考生理性面对。
考生和家长向高校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成绩能不能上你们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不能提供预估线,就不能让家长、考生满意。不过除了个别高校的预估线准确到多少分之外,大多高校的参考线都是排名,相对模糊,据此填志愿并不容易。南京某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高校预估线都是绞尽脑汁,生怕估得高低失常。预估线高了,怕报考生源少,学校就很难得到期望中的优质生源,学生受益学校吃亏;预估线低了,报考生源多,上线考生生源质量好,而很多处于预估线边缘的学生就只能落榜。
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处吴胜红处长认为,相对而言,参照排名在今年更加准确,但是要注意的是,不仅仅要排到学校还要排到专业。比如从往年情况看,南工大估计在4万名左右,但热门专业一般排名在2万名以内,而高校给出的参考排名往往是最低门槛,因此考生如果决定填报该校,一定要问清相应专业的排名,今年在考虑到等级要求的情况下,排名的准确性还要打个折扣。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看完排名后,反过来还要看分数,看这个分数段的密集程度,三五分一滑就是1万名之后。(杨彦 蔡蕴琦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