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2002年,本市8所部属高校本地生源比例均值为56.99%,如今已下降至40%上下,上海部属高校的生源构成,从原来的“阿拉上海人多”到如今的“外地同胞多”,发生了质的变化。据悉,在若干年内,本市部属院校的本地生比例将下降至30%以内。不过,由于每年下降比例不会很大,上海学生不会明显感觉到考名校难度加剧。
8所部属院校本地计划减少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生源计划由于涉及教育公平问题而受到瞩目。据有关方面对全国部属高校2000年至2002年招生计划数据统计表明,上海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3年平均值高达56.99%。从今年情况来看,这一数值已经明显下降。
复旦招办主任郑方贤教授透露,该校近几年来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走生源全国化的道路,今年迈的步子尤其大,上海生源计划比去年减少了约190人。本地生占总招生计划比例从去年的46.6%下降到了今年的41.9%,下降了4个百分点。明后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下降。
上海交大方面也透露,今年本地生源比例也开始下降,尤其是上海地区二本减招了一半,近200人。一本也减招了近100余人,本地生占总招生计划比例从去年的48.8%下降到了今年的44.3%,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而东华大学本地生源比例已经下降至40%以下。
本地生源为何比例高
部属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为何降不下来?很多教育界人士的解释是,始于上世纪末部属高校的“省部共建”,让部属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地方政府掌握的砝码包括资金、新校区建设的审批,以及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等。部属高校则以提高当地录取比例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付出给予回报。回报的具体内容,大都在高校、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中明确规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教授表示,重点大学在当地招生比例过高,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重点大学获得了当地政府不小的投资,作为回报,高校相应扩大在当地的招生规模。二是我国重点大学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高校也要考虑满足当地考生的报考需求。
熊教授举例说,比如,浙江地区只有浙江大学一所985高校和211高校,浙江本地考生大多选择浙大,这使浙大的本地招生比例接近70%。
再如,上海有9所211院校,但上海考生本地情结相当严重,高考一本志愿基本上都会选择上海高校,这使得前几年上海高校不断扩大本地招生比例,一般会达到40%到50%。北京地区的重点高校大多没超过教育部规定的30%“警戒线”,但北京地区高考考生只有10万,北京地区的211高校却有23所。
生源结构多样化是趋势
“本地生源比例降至30%以内要一步步来,否则本地家长、考生也难以接受!”某高校招办老师透露,要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生源结构必须多样化,因此,招收来自各省市的优质资源是大势所趋。过去,本市招生数总体少,升学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不少部属重点高校都成为教育部与当地政府共建的大学,获得当地政府不菲的办学资金,作为回报,也希望多为上海培养人才。因此,根据当时各方面需求,本地生源比例高达50%。该老师表示,本地生源比例减少是趋势,但也不要太操之过急。
熊丙奇教授在公开场合建议:大学办学要拓宽经费渠道,如果把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寄托在政府身上,必然导致学校对政府的依赖,或者导致学校发展严重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政府角度看,应给大学获取资源创造条件,这就必须打破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建立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模式。
熊教授还指出,要降低重点高校在本地的招生比例,就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协调当地政府投入与人才培养回报的关系。如果对应于招生规模缩小,当地政府的投入也减少,那么高校将进一步面临经费难题,招生比例确定由此成为地方政府、教育部和学校间的博弈。二是当地既得利益的压力。
若干年内本地计划减少至30%
据统计,今年本市8所部属高校本地生源计划总共比去年减少了1千人左右。之所以招生计划减少,主要是因为社会的批评和抱怨在今年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回应。教育部今年作出明确要求,2008年,各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一律不得提高,超过30%的应逐步回调至30%以内。
而今年1月,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高校将逐步增加招收外省区生源的学生。而在市政府的另一份报告上,在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一节也明确提出上海高校“在确保本市生源的同时,扩大招收全国生源规模”。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今年本市8所部属高校中,还是没有一所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能够进入30%以内。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比例正在逐年稳步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育部并未制订明确的时间表,因此,虽然各部属高校每年都减少了本地生源计划,但是每年的减少幅度都不会很大,只有若干年后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上海学生不会明显感觉到考本地名校难度加剧。
降低本地生源有利大学长远发展
在采访中,本市不少部属院校的招办老师也表示,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现在本市招生总数也比较大,升学矛盾不是很突出,在这样的前提下,扩大外省市招生肯定有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另外,降低本地生源比例传递的另一个信号就是鼓励本地学生报考外地高校,是防止地方大学本土化、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应该得到各大高校的支持。
上海学生不愿意到外地上大学的现象由来已久。然而,2007年,却是历年来外省市一本招生院校在沪招生计划完成最好的一年。外省市院校在一本批次外总计录取新生2262名,完成外省市一本院校在沪招生计划的97.16%,仅减招66人。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政策引导凸显作用。从2006年开始,本市实行在一二三批中,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加20分参与投档等优惠政策。政策出台后,不少考生尽管考分未能达到上一批次控制线,但是由于加20分投档,仍被上一批次的院校录取,享受到了实惠。去年各高中都加大了宣传,使报考外地院校考生人数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