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高考资讯 > 北京市

2008年高考北京卷命题综述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8-10-10文章来源:北京晚报作者:未知

  2008年是北京文科综合自主命题的第五年,是进一步探索具有首都特色高考命题新思路的关键一年。命题在坚持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前提下,渗透新课程理念,在测量目标、命题立意和背景材料的选取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今年共有33196人报名参加考试,删除零分考生,我们对其余考生的考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数据详见下表。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数据统计简表

  满分 最高分 平均分 标准差 方差 难度 区分度
地理 100 94 53.74 15.50 240.19 0.54 0.91
历史 100 98 56.93 16.37 268.01 0.57 0.92
政治 100 86 49.47 14.58 212.72 0.49 0.90
全卷 300 266 160.14 42.26 1785.73 0.53  

 

    政治

  2008年北京高考政治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命题视角开阔立意高远。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指导下,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考生面对新颖的题目,也都能有话可说。试题选材新颖,时代感强,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卷面形式多样。

  历史

  2008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坚持了综合考试“问题立意”的命题思路,突出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立意新颖,朴素平实,时代感强。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在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体现了北京市单独命题改革的思路。

  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2008年北京政治试题,注重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比如第38(1)、(4)题的设问和答案设置,直接回归教材,引导考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扎扎实实掌握学科基础。同时这些题目并不是简单地考查识记能力,而是要求考生深刻理解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背后考查的是学科能力。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准确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综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如第24题用折线图描绘了我国1986年至2006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历程,引导考生从曲线的变化起伏中探究GDP(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价格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第38(3)题“结合图10分析图11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求考生将图10与图11结合起来,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并层次清晰地组织答案的能力。如第38(5)题涉及我国国体、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监督权等多方面知识。如第38(1)题“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考生从为什么实践能检验真理,为什么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不能检验,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犯怎样的错误等不同方面,逻辑完整地回答问题。

  2、立意高远,逻辑清晰

  试题设计立意高远,思路清晰、逻辑流畅。比如第38题,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性变化为背景。三十年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对现实的思考,还预示着未来的开拓;三十年既有宏观政策的变迁也有微观生活的体验;既有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突破,也有制度上的创新。于是试题设计的三问在逻辑上紧密衔接:第一问,三十年前,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为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催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今天,十七大指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从哲学角度在思想上提出“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既给了现实以厚重的历史感,又凸现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第二问,三十年国家体制上的重大变迁之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种伟大的历史变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表现,引导考生思考数据、图表背后反映的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第三问,三十年来我国政治体制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十七大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分析其政治学依据。三问从思想、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不同方面,力图将三十年在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中呈现出来,逻辑主线设计清晰。

  3、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1)试题的背景材料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如今年是奥运的决战之年(40题),国家的“宏观调控年”(24-26题),改革开放30周年(38题),抗震救灾(32题)以及中国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促进“跨越式发展”(39题)等,试题选择了富有意义的当前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呈现问题发生的情境。

  (2)将国家大事的宏大背景和深刻意义,寓于社会生活的微观事例中,即大背景,小切口,以小见大,使得严肃的选拔性考试并不呆板,亲切活泼。如第27题,从今年“两会”期间网络媒体开通的“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向总理献一策”民意调查栏目切入,通过网络民意表达方式的新变化考查公民权利与公民意识,材料鲜活,以小寓大。第34题将政府职能转变的国家大事,通过某县政府县长办公会的各项生动鲜活的内容表现出来,以微观局部为窗口见证国家重大改革,体现了将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的新课程理念。

  4、稳中有变,力求创新

  题型的创新。由于不同题型的特点不同,客观题通常更适宜测量事实性知识,而过程性、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更适宜命制主观题。作为选择题的第25题首次采用箭头的表达方式,用箭头呈现逻辑的推演和思维的过程,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因为形式的创新,使选择题带有了一般只有主观题才具有的表现思维步骤的特点。

  第34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政治常识的内容很少用实证性的图表体现,本题采用纪实性手法,将某县召开县长办公会的主要内容与会议次数列成表格,让考生在对比中,理解政府职能的种类与转变,别具一格。

  此外,在答题格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比如第39(3)题通过表格将宏大问题具体化、层次化,引导考生对促进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理解,以形成综合认识,这既有助于考生明确回答问题的角度,同时也扩大了考查的知识覆盖面。

  5、突出过程与方法,渗透教育功能

  试题突出了对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在第25、38、40(2)题中都有比较鲜明的体现。

  试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考试具有教育性,试题在选拔、测试的同时,也承担着教育的功能,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在强调学科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政治试题体现着价值观教育的暗线,比如第31题结合价值观、认识论的知识,引导考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这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青年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32题以海外媒体对中国抗震救灾工作的一段报道为题面,描绘了灾难发生后国家领导人迅速飞赴灾区,各界无私捐款,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生动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考生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认识到这样一个国家是“永远不会被打垮”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得到了升华。此外,第35题体现了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的理念,第38题蕴含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思想。

  试卷的主要特点

  1、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高覆盖
 对考试规定内容的高覆盖率有利于试题效度、信度的实现。今年历史主观性试题以及客观性试题均考查了教材主干、重点内容,实现了对教材主干内容超过七成的较高覆盖率。今年客观性试题仍为6组,这是坚持高覆盖率的有效做法。选择题备选项的设计同样追求拓展覆盖知识的空间,力求实现对考试说明规定内容最大的知识覆盖。例如,选择题第12、13、18题检测的历史内容时间跨度大,每道题考查的历史均跨越了四五个历史朝代(时期)。完成上述题目需要依托对有关政治制度、对外交通、北京营建、近代抗击外来侵略、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成果等基础知识的运用。题目考查的着眼点在于引导考生以政治、经济和文化学科综合的视角视察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结合、进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主观性试题第37题,依托教材有关的内容全面考查了考生对古今中外最有影响的历史改革的了解和认识;题目涵盖了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民生措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近代教育上的共同点和作用、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要的知识内容。

  2、坚持文科综合的“问题立意”,强化对能力的考查

  文综历史“问题立意”是“能力立意”的呈现形式,它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为中心设计的问题组合。全卷共有7组学科内综合问题和2组史、政、地三科综合题。问题组合的数量和知识整合、综合的力度都达到了历史高点。综合问题几乎都体现了现实热点与历史的结合,如,第12、13题从历史地理学切入,考查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并回应了当代历史热点;第14、15题以“中华民族有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传统”为题,正面回应了我国正面对前所未有自然灾害的现实。第18、19题以“以历史的视角视察周边事物”为题,回应了北京近日前门大街重修开街、《北京晚报》创刊50周年纪念等社会热点,考查了明清的历史、近代北京的政治与文化以及5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第22、23题以“遏止战争,实现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为题,引导考生从微观和宏观结合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发展大势等。全卷试题的综合立意与现实联系紧密,均显示出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又如,第37题创设的知识情境回应了改革开放周年的时代背景,四个选择题考查到的中外历史五次重大改革,从不同层面对我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均具有借鉴价值。但是,历史本身有自己的体系和基本范围,不能简单地成为时事的解释。上述试题都不是简单地以当前热点问题直接切入,而是隐性介入社会热点,引导考生用历史的方法关注社会现实,用与现实联系的角度认识历史。这种“问题立意”是“能力立意”强化,它是在一种新的立意(现实热点问题与历史的联系)下对历史知识的重新整合,提出新的问题,又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新的认识。总之,处理上述热点问题时,北京高考题目在立意、知识的整合以及设问角度方面都有所创新。

  历史试题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的,其中,直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有13道题,直接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有17道题,直接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有7道题,直接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有9道题。全卷侧重于考查考生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对中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运用多种史料创设题目情境,引导教学注重科学使用材料

  运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多年来高考历史的学科特色。阅读、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料也是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2008年北京试题在进一步扩大运用史料范围,用材料强化试题对学科能力的检测功能上继续尝试改革。第一,在主观、客观题目中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全卷使用材料的客观性题目达到了42%,主观性题目达到了100%,为历年之最。其中主观性题目的1/2均使用了原始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支持问题的论证。第二,历史材料呈现的多样化,其中有历史地图、图片、照片、图表、原始文字资料、历史陈述资料。如第13题使用了地图;第15题运用图表呈现历史原始资料,其形式为历史高考首创;第18题图文并茂地运用了历史资料。第三,不采用高考历史将材料一、二、三、四叠加的传统陈述方式。这样缩短了试卷的长度,减少了高考生阅读障碍,有利于绝大多数高考生顺利作答全卷。第四,材料蕴涵的有效信息更加隐蔽,需要紧密结合问题情景和综合的立意,调动运用材料中的信息支持问题的论证。如第37题(3)需要从考生的主题发言中提取信息,整理、归纳、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形成正确认识。

  4、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形式新颖,设问角度符合考生的心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科的教育功能。第12、13题,第18、19题都是创设了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问题情境。第13题题干“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第18、19题题干导语“以历史的视角观察周边事物”都是对考生学习过程的直接呈现。又如,37题创设考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主题演讲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让考生在平时熟悉的学习情境中完成问题的回答。这种贴近教学实际、体现日常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题目设计,对于考试功能的实现和引导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都大有裨益。

  5、渗透史学研究方法,引导教学改革,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命题尊重教材、依托教材,但是更重科学。依托史学的新成果,建构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发考生新的科学认识,历来是北京历史命题所坚持的。如北京5年6套试题中,分量最重的学科内大综合题都被称为创新题,这是因为题目是建立在文明史观下的新设计。再有,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基本方法。

  北京历史命题从不直接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境中。史学的新成果介入试题,旨在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同时引导高中历史教学进一步适应新课改。如第15题运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创设新情境,旨在强调太平天国应对灾荒的举措。表面看来没有直接评价太平天国,但是题目情境事实上否定了把太平天国妖魔化、称之为邪教的偏激史观。这也是教材中从未述及和关注到的历史视角。题目考查的是太平天国的政策,由于在得出认识的过程中,要涉及对历史上农民战争的评价,所以,虽然题目本身不是也不可能对太平天国是与非、对与错作出定论,但是却从方法上引导了考生用客观的历史资料观察、分析和审视历史,客观地认识历史事物,这种视角本身就是科学发展价值观念的体现。

标签:资讯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