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府已经明确地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民众参与评价就显得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验证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正在进行的评选和颁奖,是一种创新。对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创新进行表彰,这是头一回。”08年岁末,在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颁奖典礼上,主要发起人、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专家杨东平在开场致辞时略显激动地说。
这确实是一次特殊的颁奖活动,因为这是我国第一次由民间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的评奖。这次活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都公益基金会等联合主办,历时 14个月。颁奖典礼上一大批教育界知名的学者专家,以及教育类的知名媒体代表的观点交锋碰撞,大家都盼望民间评价能够推动教育创新。
最实在的领奖感言
颁奖环节的这一幕的确有些特别。
获奖的地方教育官员一字排开站在台上,下面是一群审视着他们的观众。
请注意,不要说官话。台上,主持人王旭明向正准备领奖感言的代表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一句话问答环节,在主持人的“逼问”下,官员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认为的最真实的答案。
“地方教育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利益的重新调整。”
“是一切为孩子着想。”
主持人又问:“那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也用一句话。”
“领导的决心,他想动就能动。”
观众们也从这些回答中看出了这些教育官员们为教育改革做出的艰苦努力和良苦用心。
“我特别希望我们研讨的时间能再长些,因为大家都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话要说,奖可以不领,但是问题一定要研究清楚。”湖北教育厅的一位官员真诚地表示。
本次评奖中,安徽铜陵取消择校行为等10个案例获得了优胜奖,这些案例涉及教育的众多领域,都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做出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比如武汉教育局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改善,今年秋天实现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免除杂费。
民众参与评价必不可少
由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政绩进行评价,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是常态,但在我国,类似评选还在萌芽状态。
这个评选的创意萌发于2007年9月。在北京智慧大厦,几个教育界的专家在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后,确定要做一次启动民间的力量来评选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活动。
建议的提出者杨东平说,创意来自于俞可平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他认为,当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地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民众参与评价就显得必不可少。
他表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可以说,在我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是问题成堆,存在很多久治不愈、愈演愈烈的“老大难”问题,需要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破解,而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有解的,在基层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实践。
在实施的过程中,杨东平的团队做了充分的困难估计,“由民间来评价甚至表彰政府部门的教育创新,政府接受么?官员们买账么?”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几个年轻的成员分头与各地教育部门联系时,心存忐忑。
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得知此事后,都非常接受和认可。“民间评奖政府是国际惯例,也是含金量很高的奖项。”上海浦东区副区长张恩迪在给组委会发来的邮件中,表达了对于此项“民间表彰政府”的活动的重视与支持。
通过地方自荐、学者专家推荐等方式,主办方很快征集到53个地方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案例。为了使评选做到尽可能科学、民主,他们在初审中让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网民都参与投票中来。其中专家评审结果的权重为60%,媒体评审结果为20%,网络评审结果为20%。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认真地投下选票后表示,帮助政府总结一些创新的案例,这一做法非常好,因为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应该光是政府来评,更多应该由民间来评,这样才能真正验证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网络投票平台在搜狐教育频道设立后,除了收获网友近1.6万张投票外,还引来评论近千条,一名江苏宿迁市网友看到评选后留言道:“好不好,结合实际取得效果来谈更为理性;采取网上测评,不如明查暗访,能够取得第一手资料。”
这些意见很快得到了主办方的重视。在终审阶段,他们组织媒体和当地的有关人员到各个案例所在地做一些调研,进行实地了解,检测这些举措的真实性。
一场理性、建设性和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是可能的
杨东平认为,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所有有价值的改革,基本上都是先有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政府再加以肯定、总结、从而制度化。“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像择校,应该是天大的难题,但是确实就有些地方能够解决,而在铜陵市能够解决的,在其他地方也应该是可以复制的,只要政府有作为,方向非常明确,决心很大,其实都是可以做到的。”
“我也相信,民间的创造应该是没有终点、没有穷尽的。”媒体评审谢湘女士说,我们只能通过发展来看变化,从发展中来找到创新点在哪里。
山东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认为,改变传统教育的积习造成了学生的负担始终减不下来等弊端,实行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是地方政府在实施教育改革的动力。
杨东平表示,在评选过程中,各地教改探索之丰富活跃,地方政府之积极踊跃都出乎我们预料。“它回应了这么一种普遍的担心:一场理性、建设性和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是可能的吗?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他认为,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情况各异,自下而上、因地制宜的改革实践就更为重要。它们构成了成功“过河”所需要摸到的一块块“石头”,从而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的互动,凝聚动力,形成合力,推进整体性的制度变革。”
“随着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的持久开展,一定会对教育创新产生积极的、实际的促进作用。”杨东平乐观地表示。记者 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