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鹏(复旦大学2007级国际金融专业学生):
经历过自主招生,我感到高中阶段光埋头学习已经远远不够,除了基本的学业之外,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我在高中时曾以学生睡眠质量为题做过一篇论文,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与软件分析,对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睡眠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这份论文在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中,引起了所有面试考官的好奇。如果有机会,中学生应该多和学长与老师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
戎融(复旦大学2008级统计学专业学生):
在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里,高三学生的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家长、老师,更多的来自学生自身。除了老师布置的题目外,很多学生还自己给自己加码,这样才觉得心里踏实。其实,与其做大量的重复练习,倒不如探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要比多做几道题目更重要。同时,学生不必强求自己每门功课都学得非常优秀,但要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有一至两门特长的基础上,可以多涉猎不同的领域。我觉得,“10×60>3×100”———10 门功课60分,也许比3门功课100分更有意义。
范轶伦(复旦大学2008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
在高中阶段,我的学科成绩并不冒尖,但我一直有意无意地注意多涉猎、多积累,这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就有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一些高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不像学校考试那样有明确的考试范围与考核要求,它究竟要考些什么,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此时,平时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我也看到过一些学弟、学妹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尝试,把面铺得太开,却没有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这就有些“无的放矢”。所以,要能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