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金门技术学院讲座教授郑愁予,日前为金门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请命,他希望金门能发展成“大学岛”,吸引台湾和大陆的学生来就读,为两岸教育“接轨”。
郑愁予在金门高峰论坛上提出的这项倡议,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大学岛”,可将几所大学的分校设在金门,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其二是“两岸教育接轨”,藉由教育和文化,使两岸更趋融合。
大三通全面开始了,经由人民相互往来,货物互通有无,两岸自然会逐渐减少隔阂,增进情谊;但也有人认为,“三通”毕竟属于外层接触,而且稍嫌缓慢,不如“心通”更直接有效。让两岸青年在一起读书受教,即是一种“心通”,在共同的中华文化陶冶下,把青年人的精神凝铸在一起。祛除他们心理上“大陆/台湾”的障碍,使下一代青年未来有可能共创两岸双赢。
这是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宏愿”呢?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认识,以及下多少决心、作多少努力。目前两岸小学、中学和大学,常有互访、学习营和各种竞赛的活动。虽是短短时间的相处,彼此每为对方的聪敏、好学、善良和有礼所心折。临行含泪相拥,别后鱼雁往来。这些事固然很好,还有人要做进一步的事。大陆有些教育界人士感觉到,两岸问题也许要三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才可望解决。这一代的人要给下一代的人提供机会,把他们放在一个比较相同的环境里,譬如学校,让他们相互认识,相互切磋,相互恢宏志士之气,由他们自己决定,未来的两岸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西安交通大学东方学院院长雷原教授,更具体提出“两岸共建中华文化大学设想”的说帖,宗旨是“复兴中华文化,推进两岸关系,构建和谐世界”,学校不谈主义,只谈文化。至于推动方法,他建议“由海协、海基两会领头,两岸企业家积极响应”。雷原这个“两岸大学”的构想,正好可与郑愁予“金门大学岛”的建议合并考虑。
我们期望设置“两岸大学”,或许第一所“两岸大学”即可在“金门大学岛”上矗立起来。这样的期望,自需两岸共同努力,才能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