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哥,你在济南消息多,有什么好工作,可得多替你妹妹打听着点。”年初三,四叔四婶和堂妹到家里来拜年,一谈起堂妹工作的事情,大过年的也忍不住皱眉头。
堂妹在成都某大学学习外语,四叔四婶省吃俭用供她上学,那所大学在当地牌子还算硬,临近毕业的她在当地应该能找份工作,但是四叔四婶却坚持,要么回山东工作,要么考研。 在他们的坚持下,堂妹也只好答应。
今年串门拜年时,如何就业,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而记者也发现,尽管工作不好找,但一些待就业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却并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
四叔四婶的“故土难离”就是表现之一。再一个就是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去。母亲一个同事的儿子重点大学毕业,考公务员已经考了三年,考试间的空隙就在家里闲着,像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一个两个。父母以孩子去“党政”为荣,而溺爱也让孩子少了生存的压力,“啃老族”、“考研族”、“考公族”越来越多,愿意自己到外头去闯或者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很少。
反倒是没有学历的人想法更切合实际,表姐夫高中毕业在县里一家企业就业,干了几年车间,跑了几年销售,前几年因为企业不景气,就和朋友开了家纺织公司,专门为一些大公司做来料加工,不仅自己解决了再就业问题,还解决了近百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听完后记者不禁想,学历啊,你可千万别成了就业的“包袱”。(张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