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躁的商业社会接受教育,似乎远离经典,享受着父辈们所不屑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在分数、游戏、物质享受中长大,在人们眼中,“冷漠”、“自私”、“叛逆”、“自我”是他们的代名词,这是“8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留给人们的印象。然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让人们对这个群体有了新认识,理性看待“80后”的呼唤由此而生。近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联合发布的《关于“80后”的文献研究报告》给人们提供了理性看待“80后”的新视角。
是“垮掉”,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社会的目光往往聚焦在那些与众不同的群体、个人身上,“80后”之所以成为社会、媒体的谈论焦点,就是因为他们的一些行为偏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报告》中学者唐献玲、张成飞将“80后”的行为偏差归纳为三点:自主的主体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精神萎靡。
他们认为,“80后”往往将社会的潮流作为自己人生选择的指南,纷纷争当“偶像派”,盲目地随着消费主义的指挥棒而改变自己,缺乏引领时代进步的勇气。同时,他们对国家和政治事务明显地失去热情,更多关注自己的私人生活,如怎样赚更多的钱,谋取一份稳定工作,过得更好,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则显得相当冷漠。另外,“80后”的大学生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对未来彷徨,精神上虚空无聊,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比较上进的大学生也只是忙碌于考各种等级证书,总体上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没有超越和理想追求的群体。
不过,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80后”却在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大地震”后,让人们的看法大大转变,大部分人逐渐认识到,也许“80后”是“让人放心的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以奥运火炬护卫使者金晶为代表的“80后”,面对各种反华杂音和西方傲慢霸道的偏见,展现出他们强烈的自信心,他们清楚明确地表明自己应有的态度,坚决地予以反击,清醒地提出“爱国需要理性”、“只有中国的强大,才是对反华势力最有力的回击”。
他们以满腔热情迎接奥运会的到来,网上论坛随处可见“80后”热议如何当好东道主,如何展现我们的国家形象、民族美德和人文精神,展现了他们开放的宽容胸怀。
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这些仿佛总是长不大的孩子,集体英勇地站到共和国的前线,用坚强、韧性、专业知识与责任感,努力支撑起灾难中的祖国,让父辈们刮目相看。英勇的解放军、武警战士,众多民间青年志愿者,医疗救援队、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者,还有参与捐献的更加庞大的人们,无不闪现着“80后”青春的面庞。
以全新的视角观察“80后”
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80后”的表现促使研究者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他们。
“"80后"的生命历程里,没有政治运动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也没有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更没有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和平环境、改革发展过程中成长的一代人,与他们的前辈当然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青少年问题研究者黄洪基表示。
的确,“80后”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长于改革开放之中,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生长的“完整的产儿”,要观察和理解他们,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他们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
物质丰富,是附着在“80后”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80后”在中国历史上最丰裕的时期成长,没有体验过“匮乏时代”的压力,没有对过去贫困的记忆。虽然还有许许多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需要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但无论如何,就这一代人来说,物质条件已经是上几代人无可比拟的了,这是“80后”充满自信的最坚实的后盾。
同时,他们成长的这20年,正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20年,是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20年。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变革,市场意识已成为这代人的自觉意识,竞争则成了一种习惯,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80后”身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正逐渐取代理想主义。
而“独生子女”政策,使“80后”出生在一个以其为中心的“6+1”的包围圈中。他们备受关怀和溺爱,逐渐习惯于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索取,追求时尚、享受生活。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从不讳言对财富的向往,更注重自我的实现,更喜欢以“成功人士”为他们的人生榜样。
同时,他们缺少兄弟姐妹,使他们的童年比较孤独,缺少儿童游戏,这使得他们成人后极度渴望社会沟通,但又缺乏沟通的起码素养,如谦让、友爱、适应别人等,也缺乏由儿童游戏中培养出来的共同遵守一些约定和规则的理念。
而且,由于他们幼年和少年时期一直主要和成人接触,但这种交往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一是服从,这使得“80后”长大后变得格外叛逆;二是被宠爱甚至溺爱,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就缺少了对别人的关怀和体谅。
“80后”还赶上了一个文化多元时代,这使得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独立与多样,都是上一代人难以企及的,这使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也因此从未能稳固地建立一个精神的中心,使他们自主的主体意识缺失。
与父辈更不同的是,“80后”是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思维和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他们搭建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这使得“80后”更具有国际眼光和宽阔的视野,更宽容、更理性、更胸怀宽广。网络信息的快捷、透明,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他们有更多渠道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大大提高。
理性看待“80后”
如果有人想说“80后”颓废、消极,那他又会发现“"80后"”中有一大批充满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如果有人想说“80后”自我、迷茫,那他又会发现“80后”同时又有着令人动容的爱国热情和人道主义精神;如果有人想说“80后”前卫、张扬,那他又会发现“80后”对汉服、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推崇……
“在代与代之间,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上一代总是给下一代更多的负面评价。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80后,普遍观感并不是那么的负面,他们的许多优点和优势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急需科学、正确地认识当代青年的方法与视角,需要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经验数据支持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说。的确,《报告》显示,关于“80后”的研究,单纯描述现象的调查报告比较多,主观议论普遍,造成了“有评论,无研究”的状况。
理性看待和研究“80后”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陆玉林教授说:“"80后"将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面貌的一代,是前无古人的一代。以前的大家庭不复存在,他们的成长中承担着过多的关注,也承担着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与痛苦,在他们身上,文化整个都变了,无论社会、家庭还是学校从培养模式到管理方法上都没有前车之鉴,这造成一些问题在他们身上出现。现在,我们注意到整个社会已从"80后"身上汲取了经验与教训,正在"90后"的身上采取措施。但总的来说,"80后"作为改革开放的时代结晶,将开启未来许多代人的文化和社会性格,并深刻地影响我国未来的社会走向。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状况,而这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的认识基础上。”(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