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就业率最高,达到89.69%
● 省内就业的空间正在不断增加
● 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就业主渠道
● 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大
● 地震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空缺
● 国家和地方项目普遍增加了招募计划
日前从省教育厅获悉,四川省200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大灾之年交出了满意答案。截止2008年11月底,全省高校已实现就业22.87万人,就业率85.15%[其中就业研究生1.51万人,就业率89.69%;本科生9.78万人,就业率85.30%;专科(含高职)生11.57万人,就业率84.47%],比前一年就业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净增就业人数2.80万人,超额完成了200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0%、就业人数净增2万人”的目标任务。
据悉,2008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83所高校共有毕业生26.85万余人,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加上汶川大地震使部分用人单位取消、延迟或改变了在我省高校的人才选聘计划,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据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孝武分析,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地域流向、就业去向等方面看,2008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呈现出“三快三平稳”的特点:省内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到公有制单位就业、继续升学的、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平稳增长。
2008届毕业生中有15.53万人在省内就业,占67.91%,比前一年增加7903人。这反映出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空间正在不断增加。
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13.09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7.22%,比前一年增加1.46万人,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8.01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35.03%,比前一年增加2789人。这显示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大。
多年来,到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2008年这部分毕业生达到6.37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5000余人。李孝武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特大地震使我省灾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出现严重人才空缺。此外,国家和地方项目也普遍增加了招募计划。
2009届:就业率力争80%以上
● 专科(含高职)生签约率最高,已达30.75%
● 灾后恢复重建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 没有哪个行业是大学生不能做的
● 不是没有岗位,不是就业难,而是找好工作难
● 国家和地方项目将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
● 力争2009届毕业生就业23万人,就业率80%以上
本报讯(记者 李益众) 记者日前从省教育厅获悉,四川省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局良好,截至2008年12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共签约7.64万人,签约率27.11%[其中研究生签约5279人,签约率28.98%;本科生签约2.98万人,签约率23.06%;专科(含高职)生签约4.12万人,签约率30.75%]。
据悉,2009年,我省87所高校将有毕业生28.18万人,其中研究生1.82万人,本科生12.93万人,专科(含高职)生13.43万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用人单位缩减用人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往年更加严峻。
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孝武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肯定有影响,但是,大学生就业真的那么难吗?他分析说,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影响最大,波及到就业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农民工;其次是中专技校学生;再次是专科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我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弱于沿海地区,再加上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家的巨额投资,在建筑建材等行业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就业群体中,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对优势,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上都略胜一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会太悲观。
据悉,省政府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民生工程,提出将力争实现2009届毕业生就业23万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李孝武说,大学生就业首要的是信心问题,就业观念很重要。只要一心一意找工作,不挑不选,应该都找得到。大学生就是一个拥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普通劳动者,没有哪个行业是大学生不能做的。大学生可以先做基础性的工作,然后选择机会跳槽择业。当前不是没有岗位,不是就业难,而是找好工作难,而是要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难。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 计划,2009年将招募12000多人;此外,“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项目将在我省高校中招募大学毕业生大约2万至3万人。对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也是很好的就业机会。
据悉,我省高校目前正在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的态势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依托多年来形成的老关系、老客户,提早走出校门、多方联系,千方百计挖掘人才需求信息。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甚至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强化“招生就业,人人有责”的意识,充分依靠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鼓励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