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推广通识教育 复旦4年教改引发育人模式之变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9-07-16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未知

  不分专业、不分院系,所有大一新生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

  复旦4年教改引发育人模式之变


  ■本报记者 计琳

  4年前,正值百年校庆的复旦大学在酝酿10年之后,率先启动了力度空前的通识教育改革,希望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从2005年起,复旦的新生也由此开始了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求学之路。

  回首4年,对复旦师生而言,通识教育已不仅仅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新名词,它所带来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教与学的体验,所带动的是复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而它所代表的是一所百年名校对大学使命的深刻反思。

  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创新突破

  与百年复旦相比,今年4岁的复旦学院只能算是个新生儿。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产物,从2005年起,每个复旦新生的第一学年都会在这里度过,陆续接受学校精心设计的,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在内的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习。

  “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对人的培养。”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告诉记者,“建立核心课程就是想要突破以往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变化首先来自第一课堂。截至2009年6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已建成近150门课程,在主讲教师中87%以上为教授、副教授,阵容堪称“豪华”。他们所有人都是主动报名加入通识教育的队伍,没有人因此多拿一分钱奖金。他们想亲身体验:通识教育只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回归教育本源。

  在首次接触后,教授们就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并不是专业课,也不同于公共课,它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核心课程不能上成概论课和普及课。”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告诉记者,对核心课程来说,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的文化、精神、思想,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不仅要触及学生的头脑,更要触动他们的心灵。

  随着课程目标、导向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和授课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化学系教授刘旦初编写的《化学、人类、社会》新教材,没有简单的化学原理,取而代之的是每节添加的小品和各章附上的故事;在历史系教授姚大力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课上,“马可波罗究竟是否来过中国”、“外国人对中国的‘白银情结’”等讨论被引入课堂中,而每次课后他都会把与课程相关的材料复印好放在历史地理研究所阅览室,启发学生到课外查找、阅读资料。

  而核心课程大力倡导的阅读经典、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小班教学不仅促进学生思考力的跃升,也使教师从中获益。

  但是,要让通识教育的影响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光靠第一课堂是不够的。于是,在第二课堂中,“书院”这个带有浓烈文化气息的词语走入了学生们的生活。

  继承中国书院文化传统,同时借鉴耶鲁、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复旦学院形成了独特的书院住宿制,建起了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名字命名的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的门楣上都挂上了黑底烫金字的书院牌匾,门旁还书有黑底烫金的励志楹联,极富书香气。

  在书院,寝室已不再仅仅是地域上的五湖四海,还有专业上的五花八门;宿舍楼也不再仅仅是住宿的地方,书院里建起的由文化陈列室、导师咨询室、阅览室等共同组成的“学而时习斋”,是学生们课外交流、求知的地方。

  “这是一个多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是一个具有多元教育功能的区域,如果说以前的宿舍是个小专业,那现在的宿舍就是个小社区。”复旦学院克卿书院辅导员许蓓蕾说。

  核心课程和书院制度引发的碰撞

  经过4年的“摸爬滚打”,许多核心课程已经成为了“明星课程”。2006级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杨超告诉记者,在他上过的两门通识教育核心课上,就遇到过不下5名的高年级同学,他们大都是慕名前来旁听的。在复旦学院的最新课表中,课程人数超过100人的达到了35门之多,占到了总课程数的一半以上,最多的一门课居然达到了220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核心课程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小班教学、增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进行碰撞,激发学生对问题有所思,人数过多会直接导致讨论课很难开展。

  与核心课程一样,书院制度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由于目前学生在书院只有大一一年,大二后他们要回到各院系,去掉寒暑假,只有9个月左右的时间,供书院运作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少,要进行深入的书院精神建设难度很大。”复旦学院党委书记李钧的话在学生那里得到了验证,不少学生感慨,一年书院生活刚刚培养起来的同学感情、刚刚形成的讨论氛围,随着大家回到各院系就逐渐变淡了。

  而在蔡达峰看来,推行通识教育最难的还是观念的转变:“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师生来说,要让他们在一时之间改变习惯是很难的。”

  “教师对于通识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参差不齐,有不少核心课程的确还局限在过去专业教学的老路上。”蔡达峰所期待的专业教育与人格教育兼长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也并非一下子就能形成。

  此外,由于复旦学院既非行政机构又不是一般的学院,但其学生工作与教学管理又有全校性特征,因而,“如何使通识教育形成全校合力,特别是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如何探索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真正结合”等问题也在探索中,实现通识还需更多的共识。

  4年探索引发没有“休止符”的创新之路

  尽管4年来通识教育面临的难题不少,但复旦探索的脚步却越迈越大。

  “以前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知识可能还没等学生走出校园就已经落后了。”在蔡达峰看来,学校能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完整的人格,“推行通识教育本身就是自我的革命与挑战,只要对学生的未来有益,我们就乐于面对这样的挑战。”

  为了解决核心课程的师资难题,发挥通识教育的教学特色,复旦学院探索开展了助教制度,据统计,仅2008年至2009学年第一学期,就有共计131名助教参与到核心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先后组织开展了近200次讨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罗辛谷曾是核心课程“《论语》导读”的两名助教之一,他说:“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综合学术训练,不仅弥补了核心课程课时、人数的不足,而且对于锻炼研究生的专业基本功很有帮助。”

  而具有书院特性的一系列建设工作也正带动着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潜移默化的转变。

  为了使书院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四大书院建起了一个由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退休教师担纲的专职导师坐镇书院,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各学院专业教师担纲的兼职导师定期给予学生专业的学习指导;校内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首席教授、社会名流等名家名师担纲的特邀导师,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各书院都建立了“健心房”,设立了专职的心理教师,并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心理委员。通过“心灵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会追求成功,还要学会追求幸福。

  从2008年起,书院的“经典读书计划”推出了包含214本中国和西方人文科学经典书籍的推荐书目,并邀请110名各个专业乃至附属医院的教师,担任读书小组的指导教师,定期指导读书小组活动。

  不仅教授、专家纷纷走进书院,各院系的负责人也加入进来、主动为学生们盘点各个院系的“家底”:每个专业的历史、走过的辉煌和未来的趋势;院系拥有的大牌教授和大师级人物等。“以前,文科学生永远搞不清理科学生在干什么,理科学生永远搞不清医学院在干什么。而现在学生们可以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享受的是来自全校的教育资源。”李钧说。

  据悉,从去年开始,复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贯穿大学本科4年的全过程,而书院的“经典读书活动”也计划从今年起向全校学生推广。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表示,今后,通识教育将更好地适应复旦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复旦来说,这场改革不仅是一次没有“回头箭”的破冰之旅,更将是一条没有“休止符”的创新之路。

标签:教育新闻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