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更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程师?”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校热烈讨论。总结出的厚厚几十页分析检查报告中,对招生改革、专业改造、就业指导等具体环节一一琢磨,打造应用型人才“金字招牌”的发展蓝图越发清晰。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标志。怎样明确自身定位,突破育人过程中的瓶颈?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本市各高校直面难点,精心分析,求解长远之计。
为优秀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优质教育?研究型大学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遇上了“坎”,主要问题集中在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校内资源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对此,上海交大集全校之力,建设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今年新设“交大理科班”,突破目前教育和科研体系中以过细划分的学科为基础的格局,以“顶尖科学家”为培养目标,从今年9月入学的新生中严选出25至30人,由校内最优质师资与国外顶级专家联手施教。复旦大学鼓励院系“全球GPS定位”,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国际国内一流院校、同类学科进行比较,主动走进更宽广的坐标系,使制定学科长期发展战略有的放矢,育人土壤更加肥沃。
不少高校苦练撒手锏:特色人才,特色培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办公会直接开到药学院,校领导与教授专家一起把脉开方:充分利用学校其他学院在工程方面的优势,加大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领域专家引进力度,重振制药工程雄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计划逐步实现每一专业均有相对稳定的联盟企业群,让产学研结合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载体。如今已进一步加强了与上海汽车集团、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努力建设汽车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在专业知识、能力以外,如何让学生有顶天立地、兼济天下的胸怀,高校探索不断。同济大学举行“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师生座谈会,请来都江堰重建规划、地震灾害调查等5个项目的负责人。许多学生表示:“学习的动力更足了。”上海交大邀请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往届学生与在校生座谈,让学弟学妹们在交流中获取成长养分。上海理工大学办了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校内的学生记者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提问,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一解答,并广纳良策。校方表示,学生的参与性不能仅停留在给教师评分方面,还应该邀请他们一同来对学校课程设置等大事品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