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不少收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发现,在通知书中,南开为他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学前暑假作业”——要求新生利用入学前的假期做一份义工或找一份工作。入学后,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写一篇学前社会实践报告。3年来,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收到了3000多篇学前社会实践报告,成为这些学生的第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据介绍,近年来,南开大学紧紧把握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培养德能兼备的创新人才,使南开大学这所老校充满朝气。
南开大学给未入学的“准大学生”们布置暑假作业是从2006年开始的。如今已是大二学生的王帅去年入学前就收到了这份“学前暑假作业”。入学后,她将自己暑假中一个月辛苦有加的打工妹经历写入了作业,被学校从数百份新生暑假作业中选出,编印成“夏日成长手记”,作为礼物赠送给全校新生。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杨克欣介绍说,在迈入大学校门前,先让新生们进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锻炼“服务社会之能力”。
“南开大学博士生服务滨海”活动是该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创新。从2007年开始,该校每年招募选派100名左右的博士生分批到天津郊区——津南区的委、办、局、镇、村和重点企业,以行政助理或科研项目研发的方式挂职1年。化学专业博士生宋大卫被分配到津南区两家企业任总经理助理后,不仅帮企业建立起研发检测实验室,还主持生产出纳米自洁玻璃、新型涨热玻璃等高科技产品。随着挂职期的结束,宋大卫选择留在郊区继续开拓事业。该校党委书记薛进文认为:“这一举措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实践教育的很好途径,又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在南开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是“不务正业”,学校的“创新学分”制度,允许每个本科生根据自己在学期间获得的科技创新竞赛奖项申请相应的学分,计入毕业应修总学分数。“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造,并在国内外大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同时,南开大学还启动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每年拿出100万元鼓励本科生自选课题搞科研。“滨海新区创业投资制度分析”、“公务员压力源与压力表现及应对方法之研究”、“新型双控酶催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研究”……学生们研究的问题范围广泛,很多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课题,许多科研团队是来自于不同学院、文理交叉的“联军”。学生的背后是阵容强大的指导教师队伍,校领导、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等都参与其中。
“百项工程”中的佼佼者们很快就在全国崭露头角,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最近两届赛事中,南开大学有两名本科生获得特等奖;在最近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南开本科生团队三度捧回金奖。
如果说,“创新学分”、“百项工程”是推动创新的“活塞”,那么,开放实验则给了学生一把创新的钥匙。2004年,南开大学落成了耗资7000多万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这座“实验航母”集教学、实验于一体,设有各类实验室84间,物理、化学、生物、电子信息、经济、文学等10余个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全部对本科生开放。这里诞生了许多学生创造的成果:“人民币微生物家用消毒仪”、全国高校中首个“互动式校园三维导航网站系统”,学生们在这里挥洒创新思维,实践奇思妙想。
研究生教育是南开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的招生比例发生历史性变化,研究生招生数额首次超过本科生。对于数量众多的硕士生,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对此,南开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2008级硕士研究生起,以经济学院为试点,南开大学在同一专业内开始实行“学术应用型硕士生”与“学术研究型硕士生”分类并行培养方式。这一方式开全国高校之先河。分类培养,打破了学制的壁垒,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志趣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学术应用型硕士生”,致力于走上应用型工作岗位;“学术研究型硕士生”,致力于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两套课程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既符合学生兴趣,又适应了社会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