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法学院宣布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师工资将按工作量分配,引发多名教授不满的声音,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此方案,如果一名教授没有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所拿到的绩效工资可能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人员,而教师之间绩效工资可能相差几倍。
此前不久的另外两则新闻同样夺人耳目:
一则是学术“山寨版”渐成产业化,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3年内进行的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中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10亿元。另一则,2009年12月,井冈山大学化学系某讲师和某硕士,此二人2006年至2008年至少发表70篇论文涉嫌造假,被一次性撤销。这些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的系列文章,其中汹涌的水分令人瞠目结舌。
学术造假渐成精神领域的三聚氰胺,它背后是一个社会急功近利谋求“绩效”的大背景,其中有学术功利化的理念支撑,也有官学勾结的利益链条,数量为王的考核制度的重压显然也脱不了干系。
僵化的论文数量为指标的高校绩效考核,已经让高校教师苦不堪言。教师想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需要有研究时间,二需要耐心等待刊物接受。权威刊物从收论文到刊登,一到两年时间很正常。但教师们为了完成每年的任务,也只好写得随意一些,然后尽快找家刊物发出去。有时还可能不断地自我复制,也就是自我抄袭。恶果是直接导致研究水平的整体下降。学术理念自我约束的力量,在考核制度的指挥棒面前显得弱不禁风。
高校应该是科学精神和先进思想的孵化器。近代有陈寅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古代有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并非君子不求财,而是“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学术和工作中精耕细作,自然可以得到合理的财富。而不是每天为了衣食算计,用作坊式的加工赶制论文和成果。这需要强大合理的制度保证才可以实现。
历史上科技的重大进步,都有体制改革先行。温总理最近不仅再次提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路径,还提到“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些都需要中国创造性精神成果的增长,教育和学术激励制度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这个时候,高校如再抱着“计件式”的绩效工资,显然落后于时代,我们的高校需要能释放更多创造力的新制度。(白岭)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