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高校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根本,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要职责,以扩大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为重要途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以一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提升江苏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省部共建高水平大学力度,支持两所“985工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两所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扎实推进 “211工程”高校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29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80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对全省高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建设提出了意见和要求,遴选确定了4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三是组织开展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先期调研和方案设计。
以就业、创业和创新人才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为根本,着力加强江苏省高校内涵建设。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教育与农业、教育与体育联合培养人才会商机制;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全省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新增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1573项。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增设了服务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本专科专业281个;评选了2009年度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个、一等奖60个、二等奖120个,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52项,获奖数仅次于北京,列全国第二,其中高职获一等奖二项,位列全国第一。三是加强优质资源建设。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50个、精品课程56门、教学团队27个、双语教学示范品课程12门,新增省级精品教材398部、优秀教学团队4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2个;加快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相对分散、各自为政的项目整合统一为一个项目管理暨资源共享性的网络平台。全省高校入选教育部“质量工程”各项目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二;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力学、电子设计等多项竞赛,获奖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江苏省高职院校组获全国第一。
以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关键,着力推进江苏省高校“人才强校”战略。一是制定了《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二是全省高校14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132人入选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全省新增7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三是全省2130人通过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238人通过中专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全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7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4人。
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任,着力增强江苏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全省高校有20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58项成果获2009年度高校科学技术奖励,51项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是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批准筹建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三是8支高校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66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四是新增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是启动“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有近60所高校、2000个学科团队与有关市县及3300家企业结对合作。五是积极组织高校与江苏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涉及的12个产业关键技术与重点项目对接;开展“江苏高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无锡行活动”、“江苏高校沿海开发科技行”活动。六是组织16所涉农高校和职业学校参加“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并与38个县(市、区)签约“挂县强农富民”;积极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0万人次,帮助11.56万名农民走进工厂就业,招收2.5万新农民参加技能学历双提升计划。
以扩大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为重要途径,着力提高江苏省高校办学水平。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审核上报教育部9个本科项目,新增23个专科项目,促成3所高职院校与外方合作办学,全年审批和审核上报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达404个。二是积极推进南京国际大学筹备工作。三是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12708名、全省港澳台学生达1078人。四是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开发汉语国际推广项目—《江南水乡文化丛书》跨媒体菜单式双语教材,被国家汉办列为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配送书目;全省新增6所海外孔子学院,其中由省教育厅牵头组织相关高校共建的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正式运转、初见成效。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推动江苏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争取把江苏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省一级综合改革实验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二是主动发起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行动,推进区域教育协作与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达43.30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6.2%。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