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学术打假知名人士方舟子博士得到一名线人反映,称晶体学报官方网站调查又出现了“新情况”。
对此事件持续关注的方舟子随后登录该网站,发现早在8天以前,晶体学报又撤销了39篇论文,“与之前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造假的暴露过程一样,这一次也是在检测数据是否出错时发现的”。
其中,37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剩下的两篇虽然第一、第二作者是巴基斯坦人,第三作者却也是中国人——井冈山大学化工学院讲师陈文通。
当日,方舟子在自己主持的网站“新语丝”中发出惊叹,“井冈山大学这次又唱了主角,39篇论文中,有23篇论文与井冈山大学有关,其中有20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是井冈山大学的教师。”
方舟子比对了井冈山大学网站上的教学人员名单,与上次犯事的钟华、刘涛只是讲师相比,“这次则不乏重量级人物”:其中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肖宜安教授有两篇论文被撤稿;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隋岩博士的论文被撤稿数达7篇。
曾经接受记者采访,对两名讲师的堕落表示痛心疾首的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方小牛这次也未能幸免,在被撤的论文中,有3篇他是第二作者,两篇他是第三作者。当时,方小牛对两名讲师的造假作出如是评价:“有种失去理智一样的,练气功练得有点走火入魔一样的。”
方舟子对照了一份井冈山大学论文奖励汇总表,还发现这些被撤稿的作者大多因此获得奖金。
“上次事件中是两个小讲师,所以处理得很快,但这次涉及学校相对重要的学术带头人,会不会比较难?”多年来见惯高校打假处理的案例,让方舟子充满疑虑。
方舟子特别注意到上一次两名年轻讲师造假丑闻曝光后井冈山大学调查组的“定论”:调查组认为,发生这样的学术造假事件,是年轻教师名利思想作怪;校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则指出,学校对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十分痛恨的,钟华和刘涛两名教师学术造假只是个人行为。
在方舟子看来,从逐渐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果仅说是“青年人的名利思想作怪”,或者“只是个人行为”,势必掩盖对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反思。
方舟子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大幅扩张,立志向综合类大学发展,盲目地搞研究型大学,认为研究型才是最好的、才有地位;但事实上,国内目前很多学校没有那么多研究人才和科研设备实力来支撑,“一些地方性大学看不清自己的定位,又着急向研究型大学靠拢,也就传递出了一个错误的导向,浮躁和造假在所难免”。
据井冈山大学网站介绍,这所3年前才从学院升格来的“大学”,已经成为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类高校。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学科团队,强化激励机制。近年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4227篇,被SCI、EI、ISTP收录268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12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
“在美国,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是研究型大学。”方舟子介绍,相反,更大比例的是教学型大学,而且两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教学型大学对于教师的考核评聘主要是对学生培养的成绩。
多年学术打假中,方舟子接触过不少地方高校的案例。方舟子观察发现,高校“研而优则仕”颇为流行,行政化趋向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教师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
2007年教师节前夕,江西省教育网专门刊登题为“井冈山学院(井冈山大学前身)生命科学学院先进事迹”的文章,为一所地方院校的科研生态写下注脚。
文章称:“近年来,院领导号召全体教师:每学年人人必须有科研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有科研项目在手,个个必须教好所任课程,人人争取职称破格晋升。”
这篇注明稿源为江西省教育厅的文章还称:“在这一号召的激励下,全体教师利用自身过硬的素质,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埋头苦干,奋发向上,整个学院像一台发动机,加足燃料,高速运转。” (本报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