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人数减少,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个推进高考公平的良机。目前最应该做的,一是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二是大幅增加中西部等地区招生名额分配,直至按人口或考生比例确定录取名额
高考在即,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957万名,比去年减少约65万名,这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之后,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农村考生报名人数有所增加,所占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40.3%增加到今年的61.9%。(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对于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教育部负责人说,主要是适龄人口和高中毕业生减少。如果这个原因确切的话,连续两年报考人数下降,似乎意味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拐点已经到来,颇值得观察。从数据来看,城市考生下降尤为明显。连续多年扩招的大学,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又要面临如何应对生源短缺的问题。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不久前表示,随着我国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尤其是18岁到22岁适龄青年数量的减少,一些大学可能离破产不远了。虽然这话主要是说给那些盲目扩张、身背重债的高校听的,国内名校目前还不用担心招不到人。但这样的提醒也不妨听听,至少可以早做准备。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个推进高考公平的良机。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说明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发生微妙变化。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适时调整高考政策,也需要大学主动调整招生方向。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招生向发达省市和学校所在地严重倾斜,对考生众多的中西部省份,给的名额明显偏少。照此趋势,将造成大城市考生“吃不饱”,其他省区的优秀考生“进不来”的局面。如果再考虑到境外高校对大城市考生的分流,这种不均衡将进一步加剧。
推进高考公平,目前最应该做的,一是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二是大幅增加中西部等地区招生名额分配,直至按人口或考生比例确定录取名额。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就推进教育公平申报改革试点,其中就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主要是高考。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就地参加高考,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加之各地上大学机会差异较大,“相当复杂”,可能先选择二线城市进行试点。
但是,从现实来看,推进教育公平最迫切的,可能恰恰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些城市,造成各地上大学机会悬殊的,正是高校对发达省份和所在地的严重倾斜。此次教育部负责人也透露,为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减少在属地招生名额6000多个,分配给河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但实际上,这只是指参加高考的这部分考生,而在高校自主招生、小语种专业等提前招生的部分,基本上是属地考生和大城市考生的天下。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比例越来越大,隐藏在数据之下的不平等还将拉大。
目前,高考改革似乎陷入了怪圈:高考录取名额分配不均,导致各地上大学的机会悬殊,异地高考很难实现;而现行户籍制度、自主招生制度,仍在强化这种区隔和不均。改革急需找到打破循环链条的关键环节。而允许异地参加高考,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放开非户籍人口子女就地高考,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应该尽快推行。
这不仅是为推进教育公平,同时也有利于大学及早应对生源拐点,延揽更多优秀人才,落实人才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