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高考资讯 > 四川省

四川: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评析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10-06-09文章来源:四川招生考试信息网作者:未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素质教育。试卷符合《考试大纲》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所占比例约为25%:38%:37%,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板块所占比例约为40%:38%:20%;试题科学、规范、准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呈现出“一个突出,三个关注”的特点。

  一、突出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

  1、突出历史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破历史学习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的误区,学科思维能力与思维层次明显提高。如“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题(第15题),通过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恳请其制止鸦片贸易这一历史事件,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认识对林则徐禁烟这一重大事件得出“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的新的认识。 “史学方法”组题(第22、23题),直接以“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为主题,第22题考查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应“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一味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价值判断”等割裂历史联系的偏差。第23题则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为例,考查考生依据历史史实客观地进行历史推论的能力。第37题第(4)问要求考生就“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举出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突出考查了用史实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此外,第14、19、20、21题,第37题第(2)问、第(3)问,第39题第(4)问等,对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明显加强。

  2、重视主题与史实的内在联系,以具体的史实来展现主题的不同层面,试题综合性更强。如 “农耕文化”主题(第16—17题)以农耕文化对传统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立意,第16题引导考生认识历史上一些重要观念、政策,如“重农抑商”观念、政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第17题则从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毛泽东采取的革命斗争策略尊重中国社会具体情况这一历史经验,引导考生认识:我们的观点、认识以及政策等应尊重历史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人的尊严”题(第37题)采取“中外对比、古今贯通”的方法设计。首先,从“观念与主张”、“物质生活保障”、“民主权力的实现”三个层面来分解“人的尊严”问题,使抽象的命题有了具体的史实来支撑;其次,围绕三个具体的问题组织历史史实,选材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典型事件,实现了古代、近代、现代纵向综合和中外横向综合,综合程度明显提高。

  3、重视考查内容的广泛性,材料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

  试题在重视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涵,突出了社会史、普通民众生活史的考查,使传统考查领域与史学研究新领域有机结合。试题材料形式新颖多样,引用的各类图片多达5幅,包括丝绸之路路线图、宁江机床厂广告图、《穷人国与富人国》漫画、上海城区构成演变过程示意图等,数据统计图表2个,历史学者的评价等,整套试题严谨而不失生动,洋溢着历史气息,试题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

  二、关注社会现实,倡导人文关怀

  试题更加重视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倡导人文关怀。同时,更加注意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对外交流与文化繁荣”主题(第12、13题)从对外交流与文化繁荣的角度设计,引导考生认识对外开放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对外开放,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农耕文化”组题(第16—17题),不仅呼应了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而且考查考生从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出发,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性质,正确处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三农”问题的能力。“人的尊严”题(第37题),选择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12日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提炼出“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一主题,通过对19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启发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公平,进一步把它深化为对人的尊严的呼唤。 “城市与社会发展”题(第39题)则从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设计,引导考生认识城市与乡村关系,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等,呼应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城市化进程这一重大问题。

  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从 “历史——现实——未来”有机联系的角度设计,立意更高,体现了命题者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展现了命题者拥有的社会良知,以及不避热点的自信。

  三、关注学科发展,回归历史真实

  关注高校历史教育研究发展趋势,注重把史学研究新认识、新成果与中学教学有机结合,以纠正传统历史教学中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导考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回归历史的真实。

  1、突破认知套路,回归历史真实

  近年来,史学范式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与考试命题,突破了“革命史范式”单一视角对教学和考试的主导。新史学范式等的引入,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视野,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但“范式”本身也有特定的认识视角与局限。因此,在今年的命题中,不再刻意设计所谓的某种“范式”的试题,而更加强调,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内在脉络去认知历史。如“农耕文化”组题(第16—17题),“对外交流与文化繁荣”主题(第12、13题)、“宁江机床厂广告”题(第18题)、“城市与社会发展”题(第39题第3、4问)等试题,都展现了如何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的内在脉络去认知历史的命题思路和教学导向。

  2、突破机械记忆,回归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不应再延续单纯机械记忆的误区,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把学生从单靠死记硬背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命题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引入了多种历史研究方法。如第12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知,第18题考查学生对具体史实的象征意义的把握,第15、19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推论能力。第22题考查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的能力,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一味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价值判断”等割裂历史联系的偏差。第23题考查考生依据历史史实客观地进行历史推论的能力。第37题第(1)问考查学生利用注疏阅读史料的能力,第39题第(4)问考查学生根据图示描述历史过程的能力等。此外,第14题引用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论述,第22题引用了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拓宽了考生视野。

  四、关注地方特色,探索川卷风格

  从2006年开始分省自主命题开始,体现地方特色就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如“宁江机床厂广告”题(第18题),通过宁江机床厂在1979年6月25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推销其产品的广告,考查考生对四川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开拓创新精神的认识。首先,要求考生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包括广告中的“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和题干中“1979年”、“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等关键词;其次,要认识广告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再次,要“回归历史现场”,认识到作为发布和宣传中央政策的《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的特定涵义,不同于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商品广告的意义。试题既重视地方元素的融入,但更突出与学科思维能力的有机融合,这是四川历史卷考查乡土历史的一大特色。

  再如学科内综合试题(第37题)的设计采取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兼顾,不仅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板块知识的覆盖面问题,这一设计思路成为四川历史卷又一大显著特色。

  试题“立意—情景—设问”有机结合,立意——关注社会现实、渗透人文关怀与主干知识有机结合;情景——新材料与彰显试题立意有机结合;设问——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考查有机结合,已成为四川历史试题的另一重要特色。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历史教研组长,锦江区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成都市历史中心组成员,四川省新课改专家委员会成员

标签: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