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追求平实稳妥风格,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重点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彰显学科特色,既保持了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又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考查主干知识,创设新颖视角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内容不偏不怪;考查内容的涵盖面亦较广,主要涉及的主干知识点包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锋面、低压等天气系统、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的应用等等。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则是“经典问题、新颖视角”。如学科内综合题第26题,以
考生最熟悉的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区域背景,以气候类型、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考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动手绘图、对比分析、归纳阐释和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初见试题,感觉将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并列在一起进行区域对比,可比性较差。但是细读题目的背景资料和每个设问,却发现试题引导考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两工业区的发展轨迹,深入理解“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思考“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题带来的启示是: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思维定势,既可以选择发展条件相似的区域进行对比,也可以选择发展条件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不同的比较,会生成不同的认知,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另外,本大题各小题的考查形式新颖多样:如第(2)小题,通过锋面剖面示意图的绘制,体现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仅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同时考查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动手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也是最基本的地理能力之一。第(3)小题,则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考查,这也是分析区域差异的最佳方式之一。这引导学生不仅应学会知识,更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所以,今年地理高考对学科的一些“老问题”进行“新视角”的考查形式,让人颇感惊喜。
二、注重能力考查,全面体现素质教育
今年试题继续坚持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所有的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均涵盖“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三项或四项,如第26题,通过图、表和文字提供的信息材料,全面考查考生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选择题第3—4题组以气温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图为载体,综合考查考生“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内容;考生需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逻辑推理、最后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其他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也都十分明确,且层次清晰,从观察、理解、比较、分析,到推理、判断、阐释、论证等,都较好考查了考生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和能力。第30题以海岸地形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运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学以致用,进行海岸带旅游规划以及相关的旅游安全防范等问题。地理高考试题中注重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全面体现了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成就,也将会对今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三、体现综合性与时空差异性,突显学科本质特征
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也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差异揭示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式的不同;时间差异则揭示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的不同。它们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是本年度试题的重要突破。
如26大题,学科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均体现地很明显。首先,综合性的表现:两大工业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到两区农业、工业等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其次,通过第(3)、(4)、(5)小题两个区域空间差异、时间差异的对比分析,可正确认识两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出现的问题和解
决的方法不同。全方位正确认识一个区域,是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图表特色鲜明,体现学科新发展
图表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体现。试卷共有各种图表11幅,其中区域图4幅、统计图2幅、剖面图1幅、立体景观图1幅、表格2幅、遥感图像1幅。区域图既有世界区域,又有中国区域;既有等值线的地形区域图,也有空间事物分布的区域图;既有宏观尺度,又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多样,且均为教材以外的原创图表;通过典型的、新颖的、多彩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
如选择题第7~8题组呈现了同一区域两个年份的卫星影像,试题通过影像中地物的判读、对比与分析,考查了遥感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这在近几年的山东省高考试题中首次出现。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地球的方法,为地理学研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新发展。
五、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特色
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取材广泛,关注、隐含和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较多;如第5~6题,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考查,让考生了解该地貌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和典型特征,这其中也暗含着西南地区大旱的重要原因;第26题第(5)小题,通过对昆山市经济发展的区位分析,映射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对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上海市,这也是近期通过世博会备受关注的一个城市。第29题,以建设“两型”社会为背景,以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市近年来的能源消费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区域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也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节能减排等热点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六、试卷结构稳定,难度合理
试题严格依据全国考试大纲和山东卷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内容,较好地实现了使用不同版本教科书考生之间的公平竞争。试卷结构与往年相比,保持了相对稳定。试题难度把握较好,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不偏不怪。试题设问具有针对性,而且由易到难的试题排序和布局,对引导考生解题,稳定考生情绪,都有积极作用,体现了高考的人文关怀。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思维层次相似,各试题容量和难度均衡,难易程度相当,从而确保了对选做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