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在英国参加大学或研究生学习的中国学生人数大增。这种对英国教育体系的影响,其背景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
英国《卫报》在一篇报道中称,对成千上万前往英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未必能够明白讲课的内容,未必能够写出合语法的句子或回答问题,但他们可以贡献出一些东西,令到通往英国之门大开:他们可以津贴那些排名在前六十名之外的英国新大学,让英国学生的学习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全中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中国学校和大学运作的中英课程。
排名靠前的英国大学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与水平,坚持把国际英语水平测试(雅思IELTS)的高分(7或7.5)作为收生标准的一部分。但是,其它一些大学就非常愿意接受那些可能很难学好功课的学生。在中国,每年夏天都会有全国高考,多数擅长数学、语文、英语和科学的高中生将进入名声响亮的国内大学,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考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
对那些经理人、地方和中央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来说,既然子女进不了著名学府,那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把孩子送进二流中国大学可能很没面子,那么较好的做法是掏腰包把他们送到海外。
排在前三十名的国内大学可能不会让这些学生进入正常考进来的学生之列,但它们会接受这些学生的钱,让他们进入它们自己经营的、跟英国大学有国际联系的私立学校。于是就有了“国际预科课程”,用于中国教育体系和英国教育体系的过渡。在这些课程里,中国学生要学会听、学习团队协作、学习在班级讨论中贡献自己的想法、学习分析文章、学习写作。
表面上,这些课程的设置初衷非常好,但实际上水平难以得到保证。一位老师说他的一个班上,75%的学生都通不过期中考试。有中国大学最初声明在期中考之前缺课三次的学生将不得参加考试,但并没有实行。员工表示,这种做法给其它学生发出信号:他们也可以半夜三点才睡,逃课不会有任何后果。
然而,尽管效果强差人意,但许多既定利益确保着这个体系继续运作,那些没能通过考试的学生也有办法解决。那些经过八年左右的正规英语课程教育都不会听、说、写的中国学生,照样前往英国。无论国际课程好坏与否,老师和课程组织者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无心向学的学生以及英国大学增加学生数量的压力。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