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圣诞节前夕的欧洲,人潮涌动,流光溢彩,到处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热闹与祥和。在这个憧憬美好和充满希望的时节,“神州学人采访调研团”(以下简称“调研团”)赴奥地利、荷兰和丹麦进行采访调研,与当地中国留学人员及使馆教育处组工作人员就留学工作进行了交流和座谈,了解了留学人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听取了教育处组和留学人员对《神州学人》杂志与网站的改进意见,并与当地的留学人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调研团此次欧洲采访的第一站,是奥地利首都——著名音乐之都维也纳。
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金色大厅的音乐会享誉全球,一直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到达维也纳,已经是当地时间晚上7点钟,当我们从机场安检口一出来,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教育处一秘刘立新已经在出口处等候我们了。一见面,他就给我们每人一本小册子,这个看似很简易的白纸黑字的小册子,就是我们此次访问调研的日程安排,里面还包括了奥地利概况、维也纳介绍、中奥教育交流简况等内容。
在来奥之前,我们与教育处已通过数次电话,为了联络学生、安排座谈会场地等,教育处给予了大力支持。参加当天座谈会的留学人员大多是在完成了一天忙碌的学习工作之后赶到座谈会现场的。那天正好赶上维也纳下大雪,顶着纷飞的雪花,留学人员如约赶来,我们的座谈会也就在大家陆陆续续赶来之后开始了。
刘立新介绍说,目前在奥地利的中国留学人员大约有3000多人,大部分集中在维也纳。留学人员构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平均年龄小;二是由于奥地利的艺术专业比较著名,所以超过50%的留学人员都集中在了艺术院校。同时,艺术类院校的留学人员大部分都是在刚读大学就出国了,他们来到国外之后,在学习方面也许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在生活方面确实要经历一番磨练。
与会者大部分来自艺术院校,还有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和几位访问学者,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奥地利留学、现已工作的老留学人员。大家从各自的角度畅谈了出国留学的经历和感受。
因为在出国前留学人员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专业,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背景,所以座谈会的话题相当广泛。加之有几位年轻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维也纳的座谈会气氛显得格外的轻松活跃。年轻的自费留学人员希望国家多关注他们这个群体;访问学者们则感觉出来深造的机会来之不易,一年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紧张忙碌,很难把自己希望学到的东西全部学到手。大家还讨论了年纪轻的留学人员应该如何学会和培养独立学习、独立做研究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李志远,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古典萨克斯管音乐会演奏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进入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并有幸成为了这个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攻读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说,自己刚到维也纳的时候,因为当时还没有中国留学生学联组织,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适应这里的学习和生活,逐渐熟悉了一些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有了亲身经历,就有了成立学联会的初衷。现在,学联会每年都会为新来的学生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充分地交流和沟通,为新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联会成为了留学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的一座桥梁。
李晶晶,在维也纳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主修“歌剧”和“艺术歌曲与清唱剧”双专业。在自己紧张学习的同时,她目前最关注的就是今后的就业问题。“特别像我们从大学就开始在这里学习的艺术类自费留学生有很多,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她说。
2002年受聘于维也纳大学地理系作研究员的刘岩,用4句话总结了自己在外的学习过程:强烈的使命感,不待扬鞭自奋蹄,非宁静无以致远和言以文行。“作为一个留学的科研人员,我每时每刻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同时,我还时刻告诫自己,做学问是件难事,也是件枯燥的事,所以就要耐得住、熬得住。”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刘岩坚持每天写2小时文章,在国外她仍然坚持着,虽然很不容易,但以这种方式把生活中遇到愉快的不愉快的事都记录下来,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感觉会有很大的收获。在刘岩看来,科学的殿堂是清贫的,只有孤独而满足,才能在这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世界里翱翔。
西门子公司奥地利分公司的赵国成博士,是与会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留奥学人,毕业于维也纳技术大学。他说,在他们那一代留学人员中没有学联会组织,后来是通过一个中文学校才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目前他们那一代人中有一些回国了,也有一些和赵博士一样留在了奥地利。虽然大家身在海外,从时间和年龄上来看,回国创业已不是最佳时机,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有机会回去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