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邱明达,2005年在参加中考获得优异成绩后,被新加坡华侨中学录取。未满16周岁的孩子,从此踏上了留学道路。
“儿行千里母担忧”,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在孩子踏上飞机那一刻,我和孩子的母亲就开始了对他无尽的思念。感情上的思念是,曾经朝夕相处的孩子还未成人就到异国他乡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而国内同龄孩子却还在承受父母给予的无尽爱抚和细心关照。心理上的牵挂是,孩子的生活条件如何?能否充分休息?语言能否适应学习的需要?各科学业优异吗?同伴交往是否顺畅?人格形成完善吗?
每当想到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时的那种孤独,我们都要反思是否自己的孩子放飞过早,我们是否尽到了父母的抚育责任。
孩子出国前,我们一方面和孩子多途径了解学校,做好学习、生活上的准备;一方面倾心交流,沟通对留学的认识,用自己的成长道路和他人的成功案例,鼓励孩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让他既树立理想目标,又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按照约定,我们和孩子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共同面对留学遇到的生活、学业上的困难。我们鼓励孩子用紧张的学习来克服孤独;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完善人格;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闲时,我常常阅读那些真实记录着孩子成长和体会的邮件,也反复审视自己给孩子的每一条建议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更感怀于父子、母子深厚感情的流露。
几年来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孩子的真实表达是父母了解孩子情况和提出合理建议的前提,而父母时刻关注孩子、提高自己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等待孩子慢慢成长,又是孩子增加对父母归属感的重要基础。只有顺畅沟通,才能达到完美契合,才能坚定孩子的自信;驱动孩子的内心成长,才能让留学收获落实到孩子的行动上,从而建立一种孩子和父母互动的成长模式。我们坚信,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的,父母走得远,孩子才能走得更远;父母站得高,孩子才能站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