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留学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9-06-17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近日,文汇报连续在一版刊登《“洋高考热”的冷思考》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留学生家庭该为子女做怎样的准备呢?记者就此话题再次做了深入采访——

  “妈妈,我的统计学考了39分。我实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书也看不懂,这样的学习太痛苦了。”这是一位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给她母亲的留言。其实,每个出国留学的孩子都会遇到一段阵痛期,这就需要家庭及早地为孩子做好留学准备。

  一份“借款协议”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

  前不久,人到中年的唐先生辞去机关工作,跑到香港的母亲身边去谋职,一切从头开始,夫妻俩还要分居两地。这一切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把儿子送出国。

  面对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元的留学费用,为数不少的家庭因为孩子要出国,必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们中,有的甚至从“小康”回到了“温饱”。

  尽管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孩子有较强责任感,但也有一些孩子出了不小的问题。从事留学咨询工作的小刘介绍,有的学生父母是农民,跟亲戚朋友借了钱送孩子出国;有的学生家长为了凑钱甚至把房子卖了,从此“寄居”亲戚家中。但一些孩子出国后却并不珍惜,不仅大肆挥霍,还沉迷网络以至于退学。

  对此,上海的留学圈子中流行起了“借款协议”,即家长和孩子订立协议,声明孩子在18岁以后的费用应自行承担,父母的付出属于“借款”。相比于原先父母的“全情投入,不求回报”,签订“借款协议”的家长认为,这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也没有法律效力,但可以让孩子形成自食其力的意识,不要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财富要靠劳动获得。

  点点沟通给孩子“心灵关怀”

  虽然出国留学需要经济实力作保障,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刘晔萍认为,钱还不是主要问题。“为什么一些孩子在国内没事,一出国就会辍学,甚至有过激行为?”刘晔萍看来,孩子的心理准备是留学家庭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难在短时间里完成的。

  “一些家长只看重孩子成绩的好坏,其余时间就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睡好,这充其量就是‘动物式的关怀’,而不是‘人的关怀’。”刘晔萍直言,家长忽略了和孩子之间的深层交流,以至于孩子“学了中文也不会说话”,遇到困难不会发泄和释放。到了国外,没了人脉支撑,问题就出现了。因此,家长要从小为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这包括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有时候挫折教育反而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据了解,目前因为孩子留学而成为留守父母的,在中国有80万户。前不久,上海还诞生了“留守父母俱乐部”,这个圈子的建立不仅让家长获得交流经验的机会,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家长”。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送出国

  刘晔萍遇到一个初中生小宋,家里条件非常好,父母都是企业家,准备把孩子送出国,可是作为心理咨询师,她不支持这种做法:“这个孩子的心智还相当稚嫩。”

  在交谈中,小宋得知中国有些农村很穷,没有道路,他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乘坐直升机?”刘晔萍认为,小宋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低5-6岁,单独送到国外去生活学习,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孙抱弘也表示,把孩子送出国并不意味着他肯定能获得优质教育,必须要考量这个孩子的自身条件,看他是否具备相当的成熟度和责任感。“根不正,不想读书的孩子,在哪里求学结果可能都是一样的。”

  而在上周举行的一个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一些留学中介公司、培训机构以及驻沪领事方面也纷纷提醒人们纠正留学误区——希望拟留学者改变思路,不要将留学神圣化,认为只要去“镀金”未来发展一定好;也不要将留学垃圾化,认为在国内读不好书,在外国就能“混出来”。留学应当正确联系自身实力、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期望相结合。

  为了孩子出国,有些家长在孩子4岁时就进行英语教学,为他搜罗、实地考察各地名校的情况。虽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番心思,但留学家庭要做的准备,显然不是一叠钞票、一张机票那么简单。

标签:留学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