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试题 > 高考辅导

2008年高考志愿填报在平行中寻找结合点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8-04-07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顾国琦 余扬 薛梅

 编者按:每年高考考生和家长都会在志愿填报上绞尽脑汁、费尽思量,“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一时成为考生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难题。

  怎样最大限度地保护考生的利益,减少高分落榜,将这场博弈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北京、上海等地将在今年高考中采取“平行志愿”填报方式。一时间,“平行志愿”成为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何为平行志愿?它与原来的志愿填报方式有何不同?它对考生乃至高校会有什么影响?

  所谓平行志愿是相对“分级志愿”而言,其原则是“分数第一,志愿顺序第二”,即先按考生的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再从最高分考生开始,按其志愿顺序、院校招生计划及规定的比例投档。而传统的“分级志愿”投档原则是“志愿顺序第一,分数第二”。

  平行志愿是指考生所填报的A、B、C等志愿是平行关系。在平行志愿框架里,实行“成绩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所谓成绩优先即高分先于低分投出;所谓遵循志愿即投出后依照A、B、C的顺序依次检索。只要考生成绩符合任何一个志愿点院校(A或B或C)的投档线,该生档案即被投出。

  平行志愿:在平行中寻找结合点

  1 平行志愿透视

  平行志愿的设计和改革初衷

  “平行志愿”对全国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一个新名词,而对于湖南的考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2003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就开始在全省实行“多个并列志愿”和“多次征求志愿”的办法,尊重和满足考生的自主选择权。随后,江苏省、浙江省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开始采取平行志愿的做法。

  2003年,湖南省从改革志愿设置入手,开始全面推行多个并列志愿的办法和多次征求志愿的办法。在每批次志愿录取完成后,对按志愿录不满额的院校,全省在统一的时间内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再次向上线未录取的考生征求志愿。

  2005年,江苏省继湖南省之后成为第二个“平行志愿”的实行者。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回忆当时的背景:在实践中发现,过去每批次的4个志愿中,由于其他志愿的录取率相对较低,考生如果第一志愿不能录取,就有可能降低到下一个批次中录取,个别考生甚至因此落榜。

  因此,2005年江苏教育考试院对志愿填报作出调整,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中,取消以前设置的院校一、二、三、四志愿,改为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普通类考生在提前批次及本科各批次的平行院校志愿中,可以填报“A、B、C”三所院校,专科批次平行志愿可以填报“A、B、C、D、E”共5所院校,每所院校中由此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2007年,浙江省志愿填报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正式进入了“平行”行列,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避免高分考生落榜。

由于一分之差,可能导致高分考生与名校失之交臂。那么高分考生从名校落入一般高校的现象,是否因实行“平行志愿”之后得到减少和有所改变呢?

  据湖南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刚刚实行“平行志愿”的头两年,高分考生落榜现象明显减少。2005年本科一批投档结束后,理科4500余名考分超过600分的考生中,只有14人没有出档,而2006年和2007年,该省高分考生落榜者更少。

  江苏省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一年中,本科一批投档后,未被投出的考生约占上线考生总数的10.2%,成绩主要集中在560分至565分,其中600分以上未被投出的高分考生96人,585分以上的考生210人,与2004年第一志愿投档后相比减少了1155人。

  仅仅实行“平行志愿”一年的浙江省,与往年相比,2007年是高分落榜考生人数最少的一年。“从考生角度来看,因第一志愿填报失误,‘高分低就’和‘高分落榜’的现象明显改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一位负责人在2007年高校录取工作结束时进行了总结。

  以往,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必修课”之一就是查询有意报考高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去年分数线高了,今年报考的人会少一些,分数就会降低。这种非正常现象又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考生的志愿填报,于是频频出现“大小年”等现象。

  “平行志愿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考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考生”,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汪国培表示,设置“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填报志愿的范围,减小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了考生被投档机会。

  许多家长也表示,“平行志愿”能够使填报志愿的压力减少,可以把精力放在了解学校和专业上,不再像以往那样一门心思地琢磨如何把握好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填报。

  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平行志愿”就是“保险志愿”,只要考分考高了,学校可以随便挑,这是完全错误的,高分考生仍然存在落榜可能。“正像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一样,平行志愿只是一种方式,不是解决录取问题的万能药。”浙江大学招生处处长程艺介绍说,“平行志愿”为考生和家长减轻了填报志愿的压力,但“平行志愿”依然存在风险,需要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注意。

  “由于‘平行志愿’的录取分数是志愿优先,录取时采用逐个检索的方式,因此在平行志愿各个批次内部A、B、C志愿学校中还是有个顺序问题。”一些高校的招办负责人认为,有了“平行志愿”,考生的选择权大了,可以把所有的志愿都作为第一志愿来考虑,但是,如何利用“平行志愿”带来的优势,将是广大考生和家长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他们建议考生和家长要认真了解填报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传统和专业特色。

  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徐宏波认为,从该校往年实施“平行志愿”的地区招生情况来看,考生考分情况呈现“扁平状”,最高分和最低分一般只相差了10分左右,各个专业的录取分相差不大。因此,如果学生同意调剂专业志愿,则被录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那些不愿意调剂专业志愿的学生,则被退档的可能性越大。

  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瑞阳分析,在“平行志愿”中,如果选择学校,就要做好牺牲专业的准备;如果选择专业,则要作好学校要降一档次的准备。考生要自己掌握其中的平衡问题,因为好的大学里面也有弱的专业,一般的大学里面也有强的专业。

  一些高校的招办负责人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成绩不是特别好的考生来说,填报的志愿还是要有“梯度”,比如前两个志愿可以向自己成绩相当的高校靠拢,但最后一个志愿一定要“保底”;在填报的几个志愿中,既可以填报有能力“冲一冲”的院校,也可以填报“保一保”的院校,以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

  2 平行志愿填报

  目前,全国在已经实行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部分省市,所采取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省实行的是完全“平行志愿”,比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它们的特点是每个批次都有“平行志愿”,而且每个批次中的每个志愿都是“平行志愿”。

  第二类是“平行志愿”的混合模式,其特点是在部分批次中实行“平行志愿”,目前实施这种志愿模式的省市有安徽省、天津市和辽宁省,还有一类是在“批次中的批次”中实行“平行志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同批次中的学校又被分为A、B两个批次。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要详细了解本省、市(区)的招生政策和“平行志愿”的填报规则。日前,北京市、上海市相继发布今年实行高考“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因此北京、上海的考生就要先搞清楚本市是完全“平行志愿”模式,还是部分“平行志愿”模式。

  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不仅仅要看自己在本校的排名,更要看自己在本市乃至本省的排名,由此来定位自己院校选择的范围,选择与自己分数、排名相对应的院校。

  “平行志愿”以分数优先,更加强调了分数与院校的对应关系,往年低分考生志愿填报技巧掌握得好,还有可能挤进名校,在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的填报模式下,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而且,也因为“分数优先”的原因,院校“大小年”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当然,考生是选学校优先或选专业优先,还是二者兼而有之,选择不同“平行志愿”的填报方法会有所不同。

  志愿间也要形成合理“梯度”

  填报同一批次院校的几个“平行志愿”院校之间要形成“梯度”,这种的填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有一所院校被投档。

  在填报的每一所院校的专业,要做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兼顾,专业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同时还要注意服从调剂,以避免退档,如果退档就加大了高分低就或是落榜的风险。因为“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只要分数够某所院校的投档线就被投档,大多院校的投档又不是按1∶1的比例投档。所以,被投档的考生还要进行专业的再一次筛选,1∶1比例多余部分的考生或是专业报考失误的考生,会遭高校退档,考生这时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者还有可能滑入下一个批次投档。

  考生对填报的各个批次的几个“平行志愿”的院校及专业都要做详细的了解,要将每一个志愿都是“第一志愿”来看待。以往的老办法过多地关注第一志愿院校,而“平行志愿”则要为几个“平行志愿”

  院校进行把脉,对信息量的要求,一点不比用老办法进行填报志愿时少。

  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与老办法一样,要了解清楚所填报的每一所院校的招生简章,对照自身看一看有没有专业受限、体检受限、单科成绩受限等要求,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高校将以适当的方式公布本校的招生章程,各省级招办也会汇总、编辑有关高等学校招生章程中的主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高校的情况,对招生章程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在仔细阅读并全面了解高校招生章程的有关内容和规定之后,理性填报高考志愿。

标签:辅导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