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今年高考填报志愿已不到两个月了,面对今年新出笼的“平行志愿”方法该如何填报,昨天,复旦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蔡达峰书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表示,自身意愿和学校教育水平才是填报志愿时最该考虑的。
平行志愿最大好处:考生可多次“按校排队”
“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录取分数线是由高校设定的,或者高校可以随意录取或不录取考生,这些都是误解。”蔡达峰解释说,录取的基本规则是公开报名、有限填报、按校排队、高分优先。“考生填报了一所高校,就与报考该校的所有考生一起,按分数高低排队录取,直到名额用完为止,最末位(不是最差)的分数就是录取分数线。”
蔡达峰表示,平行志愿使考生有多次“按校排队”的机会,这是它的最大好处。
遗憾:部分人只关心“成功可能性”
“每年不知有多少人为高考填志愿而犯愁。考生既要估计自己的考分,又要猜测申报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既要在自己的分数、志愿、大学之间权衡,又要与同伴竞争。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志愿表上所有空格填满,仍忐忑不安。”作为分管教学的复旦副校长,蔡达峰对每年的高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大战”颇有感触。
不过,他表示,在这一项“令全社会关注”的家庭大事面前,人们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高考填志愿是申请人对一所高校表达入学的愿望,为什么要选择这所高校?一看自己意愿,二看该校教育水平,三看成功可能性。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填志愿时最要花心思的是其三,最不追究的是其一和其二。”
提醒:职业种类总比专业多
怎样算是按照自己意愿选择高校?蔡达峰表示,当下考生普遍重视就业需求,这是不错的。“但要想清楚专业与职业、教育与就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免误导自己。”他分析说,职业变化总比专业快,种类总比专业多,热门专业未必保证就业,就业未必专业对口。
蔡达峰强调,接受教育根本上是为了完善人生,人生的意义比职业大,生活的问题比就业多。就业不等于发展,就业以后的困难或许更多;素质与能力才是生活之本,也是就业之本,切记不要把得到名利作为意愿。
支招:看准教师、课程、书刊信息
选择高校首先就要了解高校。蔡达峰认为,了解高校教育水平不容易,不能只听名气、看校园。他建议考生,可以自己去查看几个最基本的信息。“一是教师,一所高校专任教师太少,学生太多,虽节省开支,对学生总归不利,也很难使人相信它会把学生放在多么重要的地位。还有就是教师职称和学位情况,在选择同类高校的时候,这个因素更有参考价值;二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资源,课程越多,对学生越有利;三是书刊,好的大学必有大量的书刊,而且种类多,使各种学生可以方便地借阅。”
蔡达峰还建议,考生还可以关注一下高校中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比如允许借多少书刊,选多少门课程,有多少交流机会,多少社团等。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