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迫在眉睫。此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身心疲惫,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有时还会出现情绪低落。然而,此时正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作为考生,你将如何战胜自己,走向成功呢?在此,我想与考生聊一聊。
●审题与解题的关系。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反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吃透,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多。
●“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学术”语言表达。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快与准的关系。在高考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不必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一味求快,只会落个错误百出。
●难题与易题的关系。拿到试卷后,将全卷通览一遍,再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做题时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
●考前一个月要有“题感”。要掌握学科的考题类型及基本的解题方法,清理复习中的记忆线索,以便在考试中有个清晰的回忆通道。
●考前一周要有“临场感”。一般情况,最后一周各门课都是停止系统复习,进入一个“适应期”即“适应考试”阶段,形成考试的临场感。考生可以按照考试的日程,每天做两份准模拟试卷。所谓“准模拟”试卷,就是做题的时间与升学考试保持一致,但难度不大,这样既能适应考试气氛,又能增加信心。
●考试前一天要有“正常感”。不因为要参加考试而加班加点,也不要因此而提前睡眠,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考试中要有轻松感。每考完一课,就要轻松一些,即使有的科目自己觉得没考好,也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力争把下一科考好。
●考后要有“满足感”。答卷时,首先应把该得的(基础部分70%)分拿到手,然后再去做(复杂题20%及10%难题)其他题。遇到难题不要紧张,因为你不会,别人也未必会,争取达到最佳的自我状态。
●立足于易题。容易的题目,力争快、准、规范答题,确保拿到分数。
●立足于基础题。基础题并不都是容易的题目,要认真对待,确保基础题都得分。
●立足于平常心。中、高考属于选拔考试,不仅是质量的竞赛,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良好的竞技状态。
●立足于自身优势。选拔性考试,真正起作用的是中等难度试题,这需要平时的训练。考试成绩是看总分的。因此,在其他科与别人比平的情况下,力争在自己特长和优势的一两个科目中提高自己的分数,把同水平的人甩开,由此拉开档次。
●题目长的是难题———错!
虽然有的题目文字叙述很长,但都是你熟悉或是你能解答的题目。有的同学只看一眼就丢开,到最后再去做,才发现是容易的,可时间已经不够了,实在可惜。
●排在最后面的题目是难题———错!
有人认为排在最后面的题是难题,因此不予留意,等到最后才发现不是偏难题,但解到一半、时间已到,因此丢了冤枉分。
●未见过的题型就是难题———错!
任何考试,命题都不可能让你有“熟悉”的“面孔”。虽然不曾相识,只要认真审题,或许与你以前做过的题目触类旁通,千万不能放过。
●试卷上答题区的空白越多越难———错!
答题的空白区与试题的难易程度没有任何关系,只与试题的编排设计和印刷有关系。
●未见过的图像就是难题———错!
由于考生心里紧张,又为了抓紧时间,往往一瞄见某个复杂的图就以为很难。其实你仔细看看,很多问题都是学过的知识改头换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