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为帮助考生顺利度过考前一星期这个关键时期,早报昨日特别就考前复习策略采访了泉州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梁世能老师,希望老师的建议能够为广大考生的最后冲刺指点迷津。
记者(以下简称“记”):距离高考仅一个星期左右了,在这非常时刻,请您谈一谈如何安排时间进行冲刺。
梁老师(以下简称“梁”):高考将至,考生们首先要学会处理好时间与任务的关系。时间短,一周左右的时间,每科只能分到一天多;任务重,复习的科目多,每个学科的内容复杂,包括高中三年的知识。所以,一要充分利用时间,在保证睡眠、休息的前提下挤时间,尤其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既不要考前“开夜车”,也不要过于放松。要保持适度紧张。
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基础、学科优缺点、学科重难点、高考目标等安排每科的复习时间,最好能制定一份考前一周的复习计划,按计划推进。制订计划时,要注意科目的数量和文理科的合理搭配,一般来说,每日复习三科左右为宜,文理科交替进行,因为相近的学科连在一起复习,容易相互干扰。
三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高考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变化,划定有效复习范围和重点。
四是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每个人在一天时间内都会有一些情绪、精力起伏的时间段,重点内容要放在精力较好的时间段复习,状态不佳的时候复习一些比较零星的知识或者做习题。
记:高考前一周,一些所谓的“信息卷”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去“猜题”,您怎么看?
梁:是的。这里需要提醒考生们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信息卷”,不要去猜题、押题。特别是语文科的作文,更不要去猜题。
猜题、押题不可取,主要原因是:第一,猜的题没考到,影响心理;第二,猜题、押题必然就要放弃其他一些复习内容,存在得不偿失的风险;第三,猜题、押题命中的几率并不大,命题人也会反猜题,而且高考题的命题是随机的,没有事先准备。
对于最后一周的复习,应该以梳理知识体系为主,要保证每个学科的“面”,也就是知识框架的完整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一些“点”。这个“点”,可以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记:一些考生可能会有这样的迷惑:剩下几天了,是温习基础还是找些难一点的能力题来做?
梁:确实如此。现在的高考是比较注重能力的考查,于是,有人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课内基础知识不会考。这种看法是错误而且危险的。高考的能力题,或者说难题,其实都是对课内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没有课内知识的基础,就很难应对高考的能力题。所以,考前一周,我们提倡要回归课本,扎实基础,温故知新;不提倡钻研难题、偏题,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一方面,高考每个学科都会有一些知识性的题目,属于记忆型的,比如语文科的名句默写。这些题目的分数是取得高分的重要保证,因此,考前一周的时候,要根据记忆的规律,科学强化这些知识的记忆。
此外,在最后阶段,考生们要处理好读与练的关系。考前复习,要特别注意“读与练”的搭配。读是一种记忆,练是一种对记忆的再现和强化;读是一种理解,练是对这种理解的提升和应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只读不练,容易造成解题速度慢、准确率下降;只练不读,则会陷入“题海”,造成“常做常错”,误答得不到有效纠正的现象。当然,读练的比例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习惯灵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