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很多类似的电话,电话那头多是焦虑的家长,语气焦急,不知所措。就在今天,我还接到两位家长焦急的电话,其中一个说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但是越临近高考状态越不好,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讲座一开始,心理咨询专家胡慎之先介绍了此场讲座的缘起,“前些时候,《新学刊》的解主编找到我,说想请我对高三家长们做一场讲座,告诉家长该如何去克服高考焦虑以及帮助孩子减轻焦虑,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因此就有了今天的讲座。”
高考前,孩子“要离家出走”
快高考了,孩子每天还花一个小时上网聊天和看新闻,家长认为孩子网络成瘾,很是焦急。母亲太唠叨,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孩子找心理专家倾诉,说“受不了要离家出走”。“很多研究表明,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焦虑是互相传染的,家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和言语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反而适得其反。”胡慎之说,“按照对待孩子高考的态度,大致可以把家长分成以下几类,家长对号入座,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再加以解决。”
您是哪种类型的家长?
紧张焦虑型:自从孩子上高三,家长的心就悬在半空中,吃不好,睡不香,不是担心孩子的成绩,就是担心孩子的身体,句句话不离学习,事事都和高考联系。这种焦虑很可能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变得很焦虑,或者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事无巨细型:临近考试,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晚上家里不让开电视,鸡鸭鱼肉、水果不断,孩子的一切愿望都竭力满足……家里的一切都围着“高考”转。这些行为看似关心呵护,实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漠不关心型:这些家长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忙于应酬,就是没有时间陪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不管,漠不关心,好像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
极不信任型:要么对孩子的成绩失去信心,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训斥、挖苦甚至打骂;要么面对孩子的成绩总是不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被抹杀了进步的潜力。虚情假意型:当着孩子的面说“你成绩不错,一定能考不错的大学”,背后却表示孩子实力不济,不指望他能考上大学。这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让孩子知道后,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信心。
沉着应对型:这类家长面对孩子高考,把它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应该认真对待,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很清楚孩子的能力,也充分信任孩子,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合适的帮助,让孩子能够非常理性地对待高考。
孩子高考不是要完成您的心愿
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来说,根除高考焦虑的根本方法是:正确认识高考的目的。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高考时为什么如此紧张焦虑,是因为他们赋予‘高考’太多其他的意义。”胡慎之说,“以下五种高考目的,在家长中比较普遍。一是光宗耀祖,认为孩子应该考上名牌大学来为家族争光,这样在亲朋中间就更有面子;二是自我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愿望没有实现,就希望孩子能够做到,借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三是极地反击,由于某种原因,一直生活在自卑中,觉得孩子要是考上好大学了,自己就能出人头地;四是高IQ低EQ,认为成绩决定一切,成绩好了,考上好大学了,一切都不成问题了;五是成为自己,这类家长自视优秀,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必须优秀。”以上五种表现虽有差别,但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认为父母利用高考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把高考当做是自己的事,他不会产生要对高考负责的态度。如果他是“自我牺牲型”的考生,这些“期望”就成了埋在心里的压力,一旦发挥不好,没有达成期望,很可能引起心理、情绪的强烈波动,引发问题;如果他是“漫无目标型”或者“笑傲江湖型”,很可能更加不把高考当回事,甚至逆反消极对待。
所以,对家长来说,“首先应该对高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它看做是孩子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点,而不是一个结果,更不是达成自己某种心愿的工具。同时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高考,既认真对待,又不当做是唯一的道路而过分紧张。”胡慎之建议说。
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
那么,高考临近,对那些一时难以从根本上转变认识,根除焦虑情绪的家长,应该如何缓解焦虑?
胡慎之给到一些实用的“处方”:首先,高考是孩子的事情,18岁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他能够对自己负责,如果这个时候他还不能意识到这点,那么你的担心更是多余;其次,“你替代不了任何人”,家长要明确,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你不能替代他,所以该放手就放手;再次,家长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不要因为高考而打破家里原本的生活秩序,这会给孩子带来无形压力;最后,如果家长还是感到焦虑,那么请务必提醒自己,“焦虑是我的,不能让孩子承受”。
“家长除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在帮助孩子减轻焦虑上还能够做些什么?”胡慎之提醒,家长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和原则,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高考,要充分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有了饱满的自信心,孩子就有积极的心态。
家长要学会真正的倾听,家长会倾听,孩子就会乐于向你倾诉,倾诉是缓解压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要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和机会尽量多一些,一起吃吃饭、聊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多陪孩子娱乐。同时,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他们,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空间。
另外,要帮助孩子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因人而异地制订复习计划。一般学习50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学习之余,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听听音乐,散散步,不要一味地打“疲劳战”,否则会使孩子心情急躁,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