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是一项系统工程,考生和家长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如学校和专业、京内高校和京外高校、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等。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希望给考生提供一些参考。
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
是以选学校为重点,还是选专业为重点,一直都是考生、家长填报志愿的两种思路。有些考生觉得“先进大门再说”,只要能考上某某大学,学任何专业都能接受。还有些考生的想法不同,他们认为只要能学某某专业,上哪所大学都无所谓。
记者从一些高校了解到,每年都有个别学生被重点大学录取后,感觉所学专业枯燥,提不起兴趣来。还有的因对大学的环境不适应,而自动退学。这些都是在选报志愿时没有权衡好学校和专业的关系而造成的。
在优先选学校或优先选专业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中国农业大学招办主任周旭峰认为,考生应首先选择学校,不要因为暂时没进入理想的专业而放弃整个学校。大学所学专业并不决定今后从事的职业,但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考生在入学后还能通过转专业、辅修二学位等途径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专业选择可以不用一步到位,但是学校是没有办法调整的。
也有一些高校的招办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转专业仍然有条件限制。考生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入学后转专业上,至少应该搞清楚所填学校是否能转专业,需要哪些条件。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多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学校专业设置。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这样的专业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为上大学而上大学”或“为学专业而学专业”都不可取。考生和家长在实际选择中,不能绝对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要结合自身实力,综合考虑学校和专业两方面因素,慎重选择。
选京内高校,还是选京外高校?
北京考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宁愿选择一般的或低一个层次的在京高校,也不愿报考京外更好的院校,其实这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一个误区。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考生的选择范围,使他们在选报高校时放弃了许多不错但被认为所处地域不够理想的学校。
近年来,本报记者到京外一些高校实地采访发现,一些京外高校环境优美,学风严谨,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力也比较强,但北京一些家长和考生对这些学校不了解。
江西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朱花介绍,北京考生报考京外院校有优势。首先,报考京外高校可选择更好的专业,大部分京外高校在北京安排专业计划时,为了鼓励北京考生填报,一般都会投放优势、特色专业。因此,北京考生如果在京内无法选择合适的院校及专业时,不如填报京外院校,通常能录取到一流的专业。此外,京外一些“211”、“985”名校,在北京录取的分数低于同一水平的在京高校。其次,高考分数达二本的北京考生有机会就读京外高校的一本专业。有些高校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按一本批次招生,而在北京等少数省份按二本批次招生。因此,北京考生填报京外院校,还能享有与其他省份一本考生同学一流专业的机会。最后,京外求学,融合不同地域文化,能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对于北京考生而言,北京的高校较多,而且重点大学亦多,一些高校在京投放的招生计划比较多,这是个有利因素。因此,选择报考京外还是北京高校,考生要根据个人的成绩、兴趣、性格特点等因素,综合选报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
选冷门专业,还是选热门专业?
近年来,一些考生填报志愿时不约而同地选择“热门”专业,不考虑自身分数和兴趣等因素。这种盲目追热门的心态也是个误区。
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是自然形成的。如国际贸易、外语、新闻、法律、工商、税务、财经、建筑、计算机等专业报考的考生人数较多,录取分数相对较高,就形成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如农学、林学、地质、机械、历史、哲学等专业报考的考生较少,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形成了所谓的“冷门”。一些热门与冷门专业之间的录取分数,往往相差十几分甚至上百分。
但是“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是相对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变化,专业的冷热也会跟随着变化。报考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求职时不一定都很抢手,而现在“冷门”的专业也不一定永远是“冷门”。在过去,填报志愿时,学生往往把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的专业,甚至往往是降分的专业。近几年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又如,动物医学专业以前是冷门专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饲养宠物的家庭较多。动物医学专业人员的需求比较大,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孙彤认为,专业的“冷热”不是绝对的,而兴趣是选择专业最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专业感兴趣时,才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全身心地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中。因此,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