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世界 > 考研动态

考研降温 人大“考研一幢楼”热闹已成旧景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8-02-27文章来源:人民网作者:未知

   社会上为研究生提供的岗位无法达到研究生数量的增幅,研究生看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远远无法与庞大的研究生就业人数相平衡。

    据中国教育网公布的数据,相比前几年平均20%以上的炽热增长率,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128.2万,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7000余人,增幅仅为0.55%。部分省市还出现几年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的局面。

    这种趋势在2008年的报考中更加明朗,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比去年减少8.2万人,首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下降。

    在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前一周,笔者走进位于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考研一幢楼”。“考研一幢楼”的前身是“考研一条街”,这条街初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的第一年。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得到青睐,使考研辅导班和考研书店得到迅速发展。

    与当年拆不垮的“热闹”相比,“考研一幢楼”现已颇显冷清。笔者在现场看到,可能是处于淡季,下午4点来钟,这栋楼上的十几家考研辅导班报名点只剩下3家敞门,其余皆人走门锁,早早下班了。

    由热转冷之因

    考研降温的背后,是研究生就业率的走低。

    2001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大好。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杜嘉曾向媒体表示:“平均来说,2001年清华大学一个研究生有13个职位可以挑选。”

    就业方面的利好消息使200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至62.4万人,比2001年增长35.7%,创下报考人数增幅新高。

    紧接着几年,研究生当年的就业状况与次年的报考人数之间显现较强的关联性。

    “我省2006年研究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低于专科生。”2007年1月29日,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一次讲话中直言,“2007年的‘考研热’大幅度降温,与此是有关联的。就业率是个指挥棒、是个温度计。”
   
    2003年之后,随着1999年扩招的研究生一批批走向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得到迅速满足。

    2004年全国共有硕士毕业生11.05万人;2005年19.5万余人,增幅为76.47%;2006年27万人,增幅为35%;2007年33万人,增幅为22.22%。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社会上为研究生提供的岗位无法达到如此的增幅,研究生看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远远无法与庞大的研究生就业人数相平衡。

    “学历不等于能力”

    研究生毕业“落实率”走低,一般可归结为硕士研究生数量太多、质量下降,应用型培养模式缺失,用人单位选人趋于理性,而研究生择业还不够理性等问题。

    有专家强调,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应对就业的有效方式。高校除了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应该加大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力度。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部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可最终能以学术为终身职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研究生走向了各行各业,而他们所接受的学术型教育无法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也是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学校积极做好各方面改革的同时,研究生本身也应从自身寻找原因积极面对就业。北京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地看待这些情况。教育质量下降也是相对的,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教育还是不断向前发展,实际上是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了。优秀的毕业生表现更加突出,可以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育质量不高,而面临就业难的多是这些毕业生。”

    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向笔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学历不等于能力,没有能力,不管多高的学历都会面临就业难。所以,对很多毕业生来讲,与其问:‘我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不如先问问自己:‘研究生期间我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了么?’”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朱佳生认为:“不必把目光过分集中在研究生的初就业上,从长远来讲,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更有发展后劲。人才的成长必得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锤炼。”

 

标签:考研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