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独立学院5年改革期已过 “独立”之路何去何从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13-09-09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周青

  1999年7月,浙江大学试办的独立二级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学院”。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了其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首家被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费居高不下

  在刚刚过去的高考招生工作中,独立学院的录取依旧如往年一样,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独立学院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而部分省份独立学院却“收成不好”。例如山东省12所独立学院在本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中没有一所完成招生任务,甚至一些地处天津、浙江、江苏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的独立学院遭遇“零投档”。

  独立学院生源冷热不均,而学生报考时也都有自己的考虑。

  曾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的刘迪直言,当初报考独立学院一是看中学校的名头,二是看中毕业能拿到本科文凭。已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的王晓玲也向记者坦陈:“当时报考就是冲着北师大的名气和口碑去的,此外学位证盖校本部的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像刘迪和王晓玲这样考虑的同学并不少见。“对我们来说,能拿到本科文凭,对考研、考公务员、进企业都没有太大的阻碍。毕业时我们学院的就业率也挺高的。”王晓玲说。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如王晓玲一样幸运,来自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杨洋则透露出不满,“学校让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许诺并没兑现,在校园里很少有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和讲座。”

  对此,已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的王晓玲也深有感慨:“对比现在就读的学校,原来的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和教学环境等差距还是非常大,感觉四年本科没学到什么。”独立学院的办学效果显然呈现出层次不同、良莠不齐的状况。

  对此,一位来自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并不都尽如人意。独立学院的师资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问题,本科毕业的教师多、退休教师多,而稳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却非常紧缺,这样的师资结构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体现在教学质量上。”

  而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与居高不下的学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此,刘迪抱怨,“学校各方面都还不错,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高昂的学费。”

  据了解,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费都在每学年8000元,其中不少独立学院的学费在每学年10000到15000元,甚至有些独立学院开出了每学年18000元或20000元的学费。而这些数字几乎是公办院校的2到3倍。

  陈腾华介绍,按照相关规定,母体学校可从独立学院收取15%到30%不等的管理费,这部分费用相当于学生学费的20%左右。此外,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投入资金,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它的资金仅靠社会投入,所以入学的学生就需要分摊更多的办学成本,因此收费也就更高。

  都是挂牌惹的祸?

  已步入职场的刘迪曾因为“三本生”的标签而遭遇尴尬和冷眼,他说:“同样拿的是本科文凭,同样凭自己的实力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什么要被贴上‘三本生’的标签?为什么要受到公办高校的同学的歧视?高考成绩不应该决定一辈子。”无疑,在付出更多经济成本和努力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得背负更多的心理负担。

  刘迪认为,“其实作为学生而言,学校前面挂个母体学校的牌子真的作用不大,学校已逐步与校本部脱离了,大部分的师资都是自己的。”

  王晓玲也有同样的看法,“虽然校名中有母校的挂牌,但其实归根结底学校还是个独立的学院,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学生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单纯靠有个母体学校的挂牌期望有更平顺的竞争机会不太现实。”

  类似的争议不仅仅存在学生之间,在校方之间也很常见。

  一位江西的民办高校的副校长质疑,民办高校“专升本”有很严格的准入条件,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专科民办学校多年艰苦努力都不能获批招收本科,而一旦找到个“好主”,与公立名校合作变成独立学院,立马就可以招收本科生,这对真正的民办高校形成很大冲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关系也存在争议,独立学院一方面需要借助母体高校来招收本科生,利用名校“光环”吸引更多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付给母体高校不菲的管理费。而母体高校在收取了管理费后,在师资和管理上却未必能有很大力量投给独立学院。属性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管,使得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在师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的问题。

  “独立”之路谁说了算?

  目前改革后的独立学院有三个出路可走:一是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办学;二是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三是终止或并入其他学校。

  自《管理办法》颁布至今,据粗略统计,大致有不超过50所独立学院已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这些转设的学校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等省份。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罗建国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一方面独立学院能独立说明其办学水平较高;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独立其后财力大大增强,也有利于发展”。

  事实也证明如此。这些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之后,在百强排名中的地位也随之攀升。据中国校友网发布的2013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显示,转设后的高校几乎全部跻身民办大学排名前100强。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独立学院名单(截止2013年6月19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292所独立学院。这其中真正通过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只是少数,更多的独立学院选择不变身,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办学。

  “在老百姓心目中,民办独立学院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如果去掉‘中山大学’四个字,可能人家一下还真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一所学校。”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党委书记陈腾华的担忧极具代表性。

  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意义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独立学院依靠母体的办学力量和教学管理维持着不错的办学境况。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院长杨清海坦陈:“南开大学对我们不可或缺,不转设可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滨海学院下一步的发展不是脱离母体,而是如何更好地依托南开大学的优势。”

  广东某独立学院董事长则道出了另一番心声:“独立学院体制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他认为,母体学校出师、出管理经验,私人或公司出钱,促成了早期独立学院的诞生,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需争取更多办学自主权,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并不“独立”,往往会受到限制,转型是必然的。

  “是否要独立,不是谁都可以说了算,要遵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充分考虑母体学校和投资方两方面的态度,还要充分听取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意见”,一位在二线城市独立学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多方意见共同决定着独立学院推进“独立”的进程,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借助母体品牌孵化一流私立大学

  显然,独立学院的“独立”之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当真正的“独立”大潮来临时,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将面临大浪淘沙的境地。

  “独立,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来说,是个好事。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在教育界同样适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一些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不是根据学校条件从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什么专业热开什么,盲目跟风,没有特色;还有些独立学院只考虑如何低成本迅速地得到高回报,因此多用些退休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不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的学院自然要被淘汰。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潘懋元认为,既然独立学院已经获得了若干政策优惠和公办母体学校的支持,独立学院的起点就应该是高而不是低,不应只是招收三本考生,以高学费来补偿分数。独立学院的发展应该从开始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其发展目标应当是,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种种优势并借助母体品牌来逐渐孵化、创建出自己的品牌,从而最终发展成为高质量的一流私立大学。(光明网记者周青)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刘迪、王晓玲、杨洋等均为化名)

标签:独立学院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