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2004年由滁州师专升本以来,特别是2005年1月本科体制的首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丰富内涵,重点建设,科学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前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师范专科学校向多科性本科院校的转型。
——办学指导思想比较明确。2005年,滁州学院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滁州学院”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即要把学校“办成一所文理工并重,教育、经济、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合格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多科性、区域性本科院校”。2006年制定的滁州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07年12月召开的滁州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都对这一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了表述。
——多科性本科层次已经形成。2007年滁州学院招生的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20个,本科专业招生数第一次超过专科专业数,当年本科新生第一次超过专科新生,全校在校生本、专科基本上各占50%。2008年,滁州学院招生的本科专业将达29个,而专科专业下降到13个,新生入学后本科生可达在校学生总数的60%。在29个本科专业中,文科8个,理科7个,工科8个,教育类3个,经济类1个,管理类2个。文、理科中应用型专业也明显增多(如应用数学、新闻传播、地理信息系统、艺术设计、广告学等)。以本科层次为主,多科性、应用性局面已经形成。
——师资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年来,滁州学院新引进200多名教职工,主要充实到教师队伍。这200多人来自全国众多的重点大学及国外留学归来,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籍贯,主要是以技术应用性为主的各类专业人才。壮大的教师队伍,使专任教师数由不到300人增加到45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人员由20多人上升到150多人,副高以上职称的由60多人上升到105人(其中正教授由8人上升到17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由1人上升到17人)。滁州学院现有教师队伍不仅从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学历、职称、学缘、地缘、专业等结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之更加合理,提升了教师队伍层次,从而基本适应了多科性、应用性本科专业快速发展及本科学生数大幅增长的办学需要。
——学术氛围逐渐浓厚,科研工作有了较大进步。2007年,滁州学院131项科研课题获得校级以上立项,有800人次参加各项科研课题申报。其中获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横向课题5项,省厅级课题40多项。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9篇,国家重点23篇,国家级47篇。承办了数次全国性及区域性学术会议。联合光明日报、滁州市政府举办了欧阳修学术研讨会,承办了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诗文朗诵演唱会,成立了欧阳修研究中心。近年来,滁州学院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明显增多,每年邀请省内外(包括少数国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知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作学术交流60场左右。教师、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竞争活动大批获奖。这些活动及成果,大大浓厚了滁州学院的学术氛围,科研及产学研合作工作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在校生由2005年上半年的7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200多人,净增了3000多人,其中本科生增加了4600多人。在职教职工数由410多人增加到620多人。校园土地面积由620多亩,增加到近1500亩。校舍面积由17万多平方米,增加到2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新增1000多万元(不包括已进入采购阶段的西班牙政府贷款2550万人民币的设备);新增图书约25万册。
——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基本适应了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滁州学院由师专时期的1个党委、18个党支部两级党组织,发展到现在1个党委、14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33个党支部的三级党组织。党员数由300多人发展到1200多人。三级党组织全部都由党代会或党员大会正式选举产生。校级领导班子、中层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升,组织领导及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两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一大批科级干部和青年干部经受了实践锻炼,正在健康成长,承担着重要的第一线的各项工作任务。(滁州学院党委宣传部 王诗根)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