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新闻院校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8-04-16  文章来源:人民网--《新闻与写作》  作者:杜姝文

 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三种能力: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文字表达能力,运用全新视角洞察社会的能力,对新闻发展趋势把握的能力。

                               ——丁俊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那么,新闻院校该怎样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呢?本刊近日就此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丁俊杰教授。

  新闻院校要培养创新文化为国家做贡献

  记者:丁副校长,我们看您的著述,发现行文重视围绕“为什么”来破题。今天您谈新闻院校怎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是否依然如此?

  丁俊杰:还是这样。我们首先要弄清像我们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新闻院校,为什么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新闻特征使然。

  大家知道,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因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别于其它精神产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报道新的事实。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网络每日每时都要和大千世界纷至沓来的新信息、新事物打交道。接触“新”,判断“新”,观察“新”,反映“新”,进而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是新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又是它获得蓬勃生命力的源泉。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每一条新闻稿都报道人们干新事业、提新问题、用新脑筋、找新办法;但是,新闻报道从整体上必须反映新的情况,具备新的发现,即:搜集那些足以显示客观世界新动向的事实,探寻某种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趋势。所以,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家的创新精神,是搞好宣传报道的重要课题。从新闻院校走出去的是新闻工作者,既然创新对新闻工作者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说,新闻院校应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也就是应有之义。

  记者:新闻院校是整个高等院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离开整个高等院校这个大环境,来谈新闻院校怎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吧?

  丁俊杰:对。先应解决带共性的问题,即:包括新闻院校在内的任何高校都要从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个方面培养创新文化,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大学里学术、管理都要追求卓越,前者体现在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新思想,设法吸收别人的新思想,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学术杂志上的文章,一方面在参加学术会议时抓住机会和各种人才进行讨论。大学里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不是一个行政意志很强的文化,而是那个主要来自于学科发展内在需要的学术自由。这是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原始创新一般在开始的时候不被大家理解。换言之,如果没有学术自由,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就扼杀了许多原始创新的东西。学术自由的前提是学者自律。一方面整个社会要全力支持大学师生,包括整个学者群体搞原始创新的研究;另一方面,学者这个群体一定要自律。一旦失去社会信任,学术自由就无从谈起了。

  新闻教育要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记者:当今社会,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展现在人们面前。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塑造出的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环境使中国的传统新闻教育面临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您认为,中国的新闻教育将如何应对呢?

  丁俊杰:新闻教育既是理论教育,也是实践教育;既是专才教育,也是通才教育。我们研讨新闻教育,目的是要提高新闻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标准只有一句话: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从“多出人才”上说,2006年,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生达到13万人,每年毕业生3.2万人,相对于全国18万拥有新版记者证的记者和15万在编人员的总量,在数量上满足需求是有富余的。现在问题或者说矛盾的焦点就集中在“出好人才”上。实现新闻教育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已经成为提升中国新闻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新闻系毕业生才是真正急需的?或者说,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新闻教育要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记者:请结合新闻学专业来谈一下您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

  丁俊杰:总体来讲,创新型人才要有“两个擅长”。一是擅长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擅长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构建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和方法论。当今新闻事件越来越具有即时性、突发性和复杂性,这就对从事新闻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感觉敏锐、思维灵活、敢于创新的新闻人才能够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把握好大局,拿捏好尺度,为新闻媒体创造更大的价值。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靠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情境锻炼,二是靠在实习中观察和积累经验。

  创新型人才还要擅长建立自己的新闻价值观和方法论。现在社会上评说新闻系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创新型人才就是要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新闻系毕业生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新闻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有深刻理解,他清楚什么是新闻,哪些事件有新闻价值,如何进一步发掘事件的新闻价值。他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在书本理论基础上,构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包括理念、观点、思维方式以及经验、技巧等等,这些因素构成其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和方法论。这种对新闻现象和本质的自我重新诠释和构建,就是创新。人云亦云是工匠,特立独行是大师。只有具备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和方法论,才叫“懂新闻”,才能形成新闻人才的核心价值,才能形成人才差异化和竞争优势,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职业前景。

  从对创新型人才具体能力的要求上说,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三种能力: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文字表达能力,运用全新视角洞察社会的能力,对新闻发展趋势把握的能力。这里面,文字表达能力是基础,洞察能力是关键,对未来趋势把握的能力是目标。如果做到了这三点,那就完全可以满足媒体对新闻人才素质的要求。

  记者:“媒体融合”是眼下新闻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似乎也与“媒体融合”趋势不谋而合。

  丁俊杰:没错。“媒体融合”这个概念既涉及我们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又涉及我们以多维视角和多种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更涉及我们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什么叫“媒体融合”?当今世界媒体一个大趋势是,报纸、刊物等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无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此相适应,传媒人在传播重大新闻时,要既能采写文字报道,又能采制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报道。时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一新闻发生现场,某一记者急匆匆地用手机口述现场实况,间歇拍下几张照片,同时用手中的DV录下一段不长的视频。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后,记者的口述文字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们同时还看到他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

  2007年春,广州日报推出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记者不断与在现场采访的前线记者连线,将最新消息在网站等多个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滚动发布。目前,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已经覆盖了无线、宽频、户外等领域,近500名编辑记者被要求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未来,其记者还将随时在街头公共视频上“出镜”,现场播报新闻。

  “媒体融合”里面有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可变者为不同的报道形式,不变者为思想深度、文字功底、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媒体融合”趋势的出现更提高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了。

  记者:针对当前新闻教育现状,您认为新闻院校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输出能力?

  丁俊杰: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必须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制度上,要充分照顾到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平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分制,把更多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加入选修课序列,鼓励学生按需上课,独立发展;可以尝试吸收本科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和职业培训教育,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在有兴趣、有专长的领域里做精做专;可以建立更有弹性的课时安排,安排好暑期班、夜间班等课时,让有精力的同学有更多选择。

  在教学模式上,要将新闻教育同新闻传播事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新闻业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趋势及时纳入教学与科研过程,及时更新新闻教育的内容;要打破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的局面,调整课程设置,重视交叉学科,全面实施通才教育,培养多层次的传播人才;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参与媒体工作的机会,使媒体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要鼓励学校建立学生实习电视台、电台、报纸和杂志社。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大力引进来自传媒一线的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媒、了解社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尽早发现业界新动态,及时与最新趋势接轨。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标签:访谈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