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凉风习习。平静了一个多月的校园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8月底,7000多名新生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来到三峡大学,第一堂入学教育课就是由校长李建林主讲的“爱家、爱校、爱国”专题讲座,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三峡大学就拉开了校风、学风建设的序幕。
规划先行,不断超越自我
“为了四年后微笑着离开,请让我在起航之前,为自己绘一张精致的航海图,让征途不再迷茫。”在学校组织的“我的大学生涯设计”征文活动中,刚进校的新生们这样勉励自己。大学里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同学们都作了详细的规划。《拒绝平庸 拒绝浮躁》征文精选集里,学生编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
“只有提高学生的人生期望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的勇气,让大学生活不会虚度。”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伟军说。从大一进校开始到大四毕业,在情感班会、特色团日等活动中,学校反复强调,为谁而学,为何而学?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然后由学院的学工办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对自己班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配合学院的政策,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
有了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来被学生戏称为“公共休息课”,课堂出勤率不足50%,近年来却慢慢发生了变化。在文学院的课堂上,原本空了一半的座位挤得满满的,课堂出勤率攀升到了95%以上。除了课堂纪律,考风考纪的好转更是让老师们感到欣慰,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很多监考老师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学生舞弊。
喜讯随之而来,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三峡大学1000多人参加考试,558人达到国家规定的录取分数线。很多学生沿着进校之初的成长规划,到达了梦想的彼岸。
典型引路,感受榜样力量
校园内,传扬着许多自强不息、感人至深的典范。宜昌市新长征突击手、家境贫困的艺术学院学生李百胜,就读期间,不仅要供养三位老人,还要为大学在读的妹妹挣学费,但他坚韧不屈,自食其力,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带领同学们为贫困小学生捐资助学,奏响一曲爱的交响曲。文学院学生吴传万,由于家庭变故,家境贫寒,只好背着身患重病的母亲来上大学,边学习边勤工助学,担负起母子俩的生活支出,成为校园传颂的佳话。
今年五月揭晓的三峡大学第五届“感动校园”青年人物中,先后出现了身残志坚的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侯海燕,用平凡的行动履行着她传递爱心的诺言,她精心创办的“爱心超市”,如今已成为三峡大学校园里最受欢迎、参与人数最多的公益活动;从小在福利院长大,面对不幸命运仍然顽强不屈的土木水电学院学生李莉;数年如一日,坚持支教活动,为乡村中小学送去知识和文化的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党支部,在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中,“感动校园”人物真诚、执著与朴实感染着每一个人,闪耀着当代大学生青春的光芒。
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三峡大学学风日益好转。每周晚7点至9点,图书馆、自习室里灯火通明,很多人自觉捧起书本,自习的意识得到明显改观。
科技搭台,孕育学术盛会
在宿舍楼前的小广场上,一座座形态各异、结构不同的桥梁模型,引得路过此地的学生纷纷驻足,自行加载的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往看似单薄的桥身上添加着一块块砝码,周围数十双眼睛都在注视着桥面的状况,关键时刻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直到承重达到极限引来一阵惊叹。很多同学就结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有同学就正在比赛中的桥当起了受力解说员。
这是土木水电学院今年的主题活动“造桥”现场。这次的活动首次尝试让科技活动也走进学生生活园区,良好的宣传效果引爆了校园内的学习竞赛的热潮。Flash制作大赛、英语口语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科技节里,数千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科研立项1000多项。学生创新的热情在竞争中得到不断高涨,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除了校内科技创新,同学们在校外举办的科技活动中也不甘示弱。今年年初,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全校挑选50名选手,组成三峡大学代表队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在股票组200多所参赛学校中三峡大学名列第三,摘得股票组团体铜奖;黄凤国、张拓平、薛军荣获股票组“每周之星”奖;全体参赛选手获“金融人才储备库优秀人才”荣誉称号。近几年,大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3项、二 三等奖50余项,省级奖励100多项。
据了解,学校每年投入30多万元用于开展多层次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鼓励学生科研立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