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促进首善之区文化建设
12月30日上午,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陈之昌、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共同为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揭牌,标志着我校首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正式成立,跨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同时举行。崔希亮校长向研究基地学术顾问和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张岂之、傅璇琮、詹福瑞、韩震、杨慧林、刘勇、文日焕、赵敏俐、杨树增等知名学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处长叶茂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处处长刘娟、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郭树东,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彭庆生、周思源、王恩保等出席了仪式。揭牌仪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研究基地负责人韩经太教授主持。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向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研究基地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要大力开展研究,利用北京语言大学的国际化教育优势,探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认识北京,了解中国文化。郭副主任指出,北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希望研究基地进一步凝练研究的方向、整合队伍,融入到人文北京的建设过程中去。他同时希望北京语言大学利用这次研究基地成立的时机,抓住机遇,推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让北语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陈之昌则表示,建立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是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社科研究机构众多人才集中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我国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它的成立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以汉语为媒介,来推动我国文化的传统,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增进与国外文化的协调对话、交流互动及取长补短等,搭建了新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他希望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通过密切协作和广泛交流,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集中力量研究重大问题,积极进行学术观点创新,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繁荣发展首都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仪式上致辞,他说,当今社会,“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国家因此而适时推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获准建立首都国际文化基地,这是关系到首都文化建设的大事情,意义深远。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将使北语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为学校以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为最高目标的学科群建设提供坚实的平台,为学校引领社会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体现学校特色的留学博雅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必要的学术资源。
崔希亮校长对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的未来工作提出了建议,他表示研究基地首先应进行文化的研究,提供文化服务,研究文化传播,研究文化资源的开发。此外研究基地应与北语的目标和发展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教学一线紧密联系起来,也要与学术界、兄弟院校紧密联系起来,在定位、目标、成果、项目、人才培养、效益和创新机制七个方面加强研究。
作为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的负责人,韩经太教授介绍说,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将利用北京语言大学长期从事留学生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丰富经验,发挥在跨文化教育与研究中的独到优势,立足首都的特殊需求,研究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服务于北京首善之区的文化繁荣与发展。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将立足已有的北京语言文化研究成果,调动校内外教学与研究资源,扩展相关学术领域国际学术合作空间,发挥学校在北京话研究、“胡同文化”研究、“京味文学”研究、“联合国研究”等领域多年积淀的优势,开发北语有上万人次留学生在校的教育资源,实施理论阐释、社会调研、学术交流、信息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工程。
当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对话: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普及”两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据了解,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内设首善之区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京味”语言文化研究所、留学生博雅教育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和《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汉学研究》编辑部,目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如与北京市共建项目“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留学生博雅教育”、“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老舍与京味文学”等。研究基地还成功举办了“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社会文化建设与当代大学的责任高层论坛”,“纪念《中国文化研究》创刊15周年高层论坛暨‘胡同与北京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