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9-03-11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作者:未知

  哈工大报讯(记文)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920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铁道建筑科,是我校最早的学科之一。学科195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采暖通风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58年成立了道路与桥梁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专业分别于1995年、2002年、2004年首批通过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评估。

    现在的土木工程学科拥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6个二级学科,1991年被批准设立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首批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设立结构工程和市政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和市政工程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获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5名,形成了以王光远、谢礼立、李圭白、沈世钊、欧进萍5位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军、李惠等为学术带头人,由77名教授、65名博士生导师、教师博士化率为76%的高层次学术梯队。

    学科培养的历届博士毕业生中,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拥有黑龙江省精品课程3门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十五”期间,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973”计划等科研项目共计约257项,总计科研经费1948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4项,获国际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3项,出版著作59部,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部,发表学术论文1960余篇,其中SCI论文118篇、EI论文635篇。

    学科具有雄厚的基础和优势,经过长期积累,在大跨空间结构、高层钢结构与轻钢结构、钢管混凝土与组合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智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组合桥梁结构、现代砌体结构、海洋平台结构、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地震工程、风工程、工程结构加固与改造技术、工程冻土灾害与防治、寒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结构与工程系统现代设计理论、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示范工程、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除污染技术、供热系统节能、建筑节能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学科在现代工程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与安全防护、城市水安全与水质保护技术、建筑环境质量保障技术、土木工程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比如学科长期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张拉薄膜结构体系、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激动力响应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并结合许多重大工程,进行了稳定性和风振响应分析的工程应用学科。重大工程抗震与城市地震安全方向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学科最早的研究方向,在国际上最早采用随机振动理论研究强地震动,建立了考虑空间作用的结构抗震分析理论。近5年来,该学科围绕国家抗震防灾战略目标和需求,针对长期制约大型复杂结构抗震研究的关键问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结构与工程系统全局全寿命设计理论,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结构抗震性态设计理论和结构地震损伤与倒塌破坏全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及现代实验技术的研究,在结构与工程系统全局全寿命抗灾优化设计理论、结构抗震性态设计理论和实时拟动力实验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标签:新闻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