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将人才工作作为大学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梯队人才建设。学校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把握机遇,努力营造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学术水平、学科结构、办学效益均得到大幅提高。
——学校领导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学校党政一把手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事关全校发展的战略位置。学校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的人才工作要求。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党委与行政密切合作,尊贤爱才,身体力行。对每位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行政主要领导必定亲自与之会面,以求贤若渴的诚心打动人才。
——依托人才计划,构筑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地。一是通过大力实施中组部“千人计划”、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优秀人才计划项目,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汇聚和培养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二是大力实施“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程,通过专家推荐、人才互荐、自荐、在杂志和互联网上公开招聘等多种渠道,吸引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领军人物、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和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很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自2001年至今共引进人才285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10人,留学归国人员163人,占在校引进人才的57.2%。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校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组建了学校急需发展的新学科、专业,培养了新的学科增长点。
——规范引才机制,以开放务实态度广纳人才。一是坚持开放态度。学校结合各类人才计划,建立了三个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体系,第一层次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着眼于培养、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第三层次着眼于重点延揽和培育青年人才,为学校的发展创造后续动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务实态度。学校以科研实力为保障,注重和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本校教授之间开展平等、有效的实质合作,在学科布局和发展规划的框架内、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按需引进人才。比如,学校在设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岗位和招聘人选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设岗学科领域的现状,强调已有的合作基础,确保为讲座教授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事业平台。目前,已结束聘期的三位讲座教授均准备全职回国工作,讲座教授已成为引进海外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三是维护学校的原则。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校长均会多次与其会面商谈。在谈话中,校长不仅不回避其回国后可能遇到的困难,而且还会主动摆出问题,说明学校能协助解决什么,让人才体会到学校的务实和诚意。对于人才提出的不可能实现的要求,校长通常会坦率地说明,不轻易承诺,而对于承诺的事情则一定兑现。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积聚人才的“软环境”。一是院系主要领导和学科领军人物具备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眼光,这是营造“软环境”的关键。他们敢于和乐于引进、培养胜于自己的人才,有诚意和方法,以诚感人。二是正视学科和个体差异。学校提出“为中才立规矩,为天才留空间”的理念,倡导对各类人才建立不同的考评机制,让每个人才都找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还倡导学者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承认差异,构建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三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机关作风。学校要求行政部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尊重教师、善待学生作为一个刚性要求。各职能处室在人才工作中互相支持、执行得力。通过几年的构建,学校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和适于积聚人才、留住人才的软环境。
——推进科学管理,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服务。学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人才的服务工作,要求所有部门都要有为人才服务的意识和措施。学校专门成立了人才发展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到专职负责、专项跟进、专人落实,为人才提供一条龙的周到服务。学校与院系共同解决引进人才的办公室、实验室、配备科研助手、安排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入托、周转房等问题,为他们潜心治学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在人才工作中注重细节的服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上给人才更多的照顾,使其有师道尊严和主人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