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梅贻琦奉召返台,开始在台湾新竹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次年,以这个原子所为基础,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肇始。
至此,在中国大地上,两校同名、同校训、同历史、同文脉,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隔海并立。
一个培养领袖 一个涵养学术
北京清华大学是当今大陆最高学府之一,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学府,除了在育人和学界独领风骚外,还成为当今中国政治领袖的摇篮。
翻开履历,当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三位,皆是北京清华门生。胡锦涛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吴邦国就读于无线电电子学系,而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有所成,摘得法学博士桂冠。
与此不同的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培养了包括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内的十三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中研院”院士代表台湾学术最高荣誉。
北京清华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夏广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海峡两岸的两个清华大学在为中华民族培养精英人才方面,承担了共同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的本分。
曾任北京和新竹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秉承其志,以孕育“大师”为目标。
夏广志说,大师在于育人,能培养出经国治世之才,乃大师之功绩;能够得中华英才而育之,是两岸清华的光荣。
梁启超校训 传承两岸
尽管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后来续建,但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显示其文脉传承、一以贯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九一四年冬,梁启超应邀赴清华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勉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是次演讲以后,清华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夏广志说,梁启超先生引用古典的校训,不仅勉励清华学子,更是为整个中国青年一代所提;这个校训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秉承,实际上是对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生的一种鞭策,也有助于台湾青年学子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海外清华校友会 会长轮流“坐庄”
抛开两岸政治上的分歧,夏广志认为,在学术、教育、文化和民族情感上,两岸学子不分彼此。“我们身上都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有共同的校训,中华文化是彼此共同的文化信仰。”
留学美国之时,夏广志也参加了清华大学海外校友会的一些活动。他向记者讲述了校友会的一些故事。
尽管有两个清华大学,但在海外,两岸清华大学组成了一个校友会。“今年你当会长,明年我当会长”,据夏广志介绍,在有两岸清华校友的地方,会长往往由双方轮流担任。
他说,校友会里的两岸清华学子在许多对外问题上没有分歧,但不可否认,在面对两岸社会现实时,会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两岸清华的血缘关系不受影响。“我们是亲兄弟,相处中合作,争议皆属常事。”
南北清华交流 基于血缘关系的传统项目
二00一年是北京清华大学创办九十周年,也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创办四十五周年。时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赴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致贺,四月二十九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到京参加北京清华校庆。
“对于我们来讲,两岸清华的交流是一个传统项目”,夏广志说,北京清华和台湾的台大、新竹交大、成功大学等都有交往,但是,两岸清华一脉相承,有血缘之亲,师生往来多于、也早于其他学校。
据悉,清华大学每年赴台交流的三百多名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而双方在纳米材料、能源、化学等方面几乎年年都有合作。
时下暑期,台湾学生应清华邀请,来大陆访问者络绎不绝。其中,李政道夫妇发起的“莙政学者”项目、京台交流周、两岸同心西部行等,颇受欢迎。夏广志说,两岸学生在一起沟通感情,最为难得。
面对两岸教育交流如火如荼之势,大陆方面近期再度放宽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的要求。夏广志表示,台湾当局应加快采认大陆学历之进程,这符合学生和业界迫切期待。
“去年,台湾当局两任‘教育部长’郑瑞成、曾志朗以奥运会代表团顾问身份访问清华,谈到这个问题,我感觉我们的同行还是有意要推进的,民众也是积极愿意,但可能来自政治方面的障碍更多一些。”
夏广志说,就北京清华而言,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台湾学生来报考深造。就台湾青年而言,能够到大陆求学,对改善两岸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重要意义。如果台湾青年人将从事与大陆相关的工作,熟悉大陆的文化与环境,包括在大陆建立起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人脉关系,都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