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名人访谈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立足谋海济国 培养硕学宏材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9-03文章来源:科学时报作者:未知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技术组组长。长期从事大洋环流及其动力学,近海环境质量预测机理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曾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8年获韩国政府颁发的“大韩民国褒冠文化勋章”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这所大学就是中国海洋大学。它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吴德星,谈及海洋科学将在21世纪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大学即将担负的历史任务。
秉承传统,承担新任务
  《科学时报》:从始建于1924 年私立青岛大学算起,中国海洋大学立校已历85年,在您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最宝贵的精神传统是什么?在新世纪的今天,学校该如何继续发扬自己优良的精神传统?
  吴德星: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成立于1924年。学校初创伊始,校纲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本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在85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海大人的努力和实践,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和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海大文化和宝贵的精神传统。
  以此为基础,学校在全国率先举起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旗帜,形成了“科学发展蓄势期远,谋海济国建设名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和“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办学道路,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十分珍视学校这些优良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将其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传承、丰富、创新和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在传承和弘扬海大文化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和“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努力推动由“要素驱动、以量为本”向 “内涵驱动、质量为本,智源驱动、人才为本”的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向着建设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百年建校目标奋勇前进。
  《科学时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您看来,海洋科学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目前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范围来看,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哪一部分需要重点扶持和发展?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高校,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作了哪些准备?
  吴德星: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片广袤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对人类生存环境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自然界的很多现象仅在海洋中发生。海洋科学不但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及维护国家安全等问题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探索、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深化,也并将带动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有可能成为带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引擎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近期视察山东时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确定了海洋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目前,世界上沿海国家均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规划”等,把发展海洋科技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来对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海洋科学起步较晚,加之投入不足,与世界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在研究水平和科学开发利用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海洋科学现处于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但研究多处于跟踪阶段,创新海洋认识理论和引领世界海洋科学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不强。
  需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方面应围绕以下需求展开:海洋调节全球变化的作用研究,海洋观测能力,海洋权益维护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近海海洋灾害和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预测能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及环境保障,深海与大洋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等。
  作为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需求,坚定不移地走一代代海大人探索出来的特色办学道路,在发展方式上转型为“内涵驱动、质量为本,智源驱动、人才为本”;实施新时期新内涵的精英教育;坚持“突出自主创新、着力重点突破、支撑引领并重、协调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服务国家海洋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当前重点推进的主要工作是:
  (一)强力推进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经过8年统一共识,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与青岛5家部委所属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的国家海洋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旨在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整合与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平台,汇聚国内外杰出人才,大幅度提高国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海洋局和教育部共建、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整合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力量,并以“中心”为载体,凝聚全国相关人才的智慧,面向国家政府对海洋事业的重大需求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海洋重大问题的研究,为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二)进一步强化海洋和水产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到国际上争地位。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为重点,强化海洋和水产学科的队伍和条件建设,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努力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特色学科群。
  以深海和大洋深层与海底为重点,科学规划战略主攻方向,拓展海洋科学研究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海洋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在水产学科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与海洋优势学科的大跨度交叉,进一步壮大水产特色学科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以海洋科学和水产科学为基础,逐步培育生命科学学科的优势。
  (三)加强特色优势学科与工程技术类学科的交叉,推动工程技术类学科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确定特色优势学科与工程技术类学科的交叉领域,通过建设研发平台,建立与相关大型企业长期科技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特色优势学科与工程技术类学科的交叉,高起点推动工程技术类学科建设。
  梳理各类技术并加以集成,形成海洋药物与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观测与信息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海洋再生能源与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防护技术、海洋功能材料等几个技术群,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力度;全面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工作,服务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兴海和“蓝色兴鲁”、“蓝色兴市”行动计划向纵深发展,并努力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大的贡献。
融合高校与企业的价值取向
  《科学时报》:去年您曾经提过,自2005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年均授权发明专利约达百项,但由于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不健全,这些专利无法尽快转换为生产力。在您看来,理想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在这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有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
  吴德星: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 ~80%的水平。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形象地说:“如果说高校内部到处是金子有些夸张,但是要说高校内部到处是金矿则一点也不过分。”这些未转化的成果是花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的,如果不及时转化变成现实生产力就意味着巨大的浪费,与此同时,我国大批的中小企业还在到处盲目寻找项目。所以,研究一种有效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摆在全国高校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目前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尚不健全,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和企业间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如大学以“崇尚学术”为其基本价值取向,而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需要建立载体,使其能将大学与企业间在价值取向上起到双推融合作用。
  为此,我们建议要以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体现要素互补优势,优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上中下游三阶段的利益配置,突出高校技术源头的作用和企业的规模化、市场化能力,真正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学校近几年一直在探索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坚持“崇尚学术”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辩证统一,转化的中下游工作主要依托企业来实现技术高效转移。
  如学校“十五”期间研发出的扇贝养殖新品种——“蓬莱红”,主要依托企业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放大,2005~2007年在技术转移期间为企业新增利润11亿元;再如,铝代铜关键连接工艺及腐蚀防护技术,解决了熔点相差400℃的世界性难题,依托企业的技术转移在2004~2008年期间,为企业增加产值6.6亿元,节约的电解铜资源价值约10.63亿元;还有,去年为应对青岛浒苔灾害时,学校的专利转化出9个系列27种浒苔产品,极大提升了企业变害为宝的资源化利用能力,该企业也成为了今年青岛市应对浒苔处置的重点企业。
高原起巅峰
  《科学时报》:中国海洋大学提出,到2010年,主要任务是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并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框架;到202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也就是说,中国海洋大学最终目标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在您看来,特色型和综合性二者的关系如何?是否会有矛盾?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吴德星:特色与综合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特色是以综合为基础的特色,综合是突出特色的综合。没有综合作基础的特色,其特色必不能持久。没有突出特色的综合,其综合易流于平庸。
  中国海洋大学因海而兴,依海而强,学校发展经验表明,特色学科从特色发展为特色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同时,特色优势学科又促进和辐射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此, 学校提出了“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 很好地指导和推动了学科建设以及学校事业的整体发展。
  进入新时期,在强调特色、突出重点的同时,我们深切认识到,在学科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今天, 特色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必须有综合学科的支撑及交叉融合。特色之“巅峰”,必须建立在综合之“高原”上。平地起峰, 高度有限。而“登高而招见者远”。
  为此,学校决定在基本完成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在强化和拓展特色的同时,有重点、高起点地协调发展综合,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进入建设“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新阶段。当前协调发展综合的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处理好特色与综合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大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投入力度,显著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以优化和整合现有学科为基础,以有战略意义和相对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重在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构建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海洋发展研究院的作用,促进跨校、跨院系的研究力量整合,不断扩大海洋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培植特色和增长点,尽快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学校研究机构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合作,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基于基础学科的现状和实际,研究制定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基础学科提升水平;以学校各类人才工程汇聚和培育基础学科优秀人才,提高基础学科支撑全校人才培养的能力。
坚持精英教育
  《科学时报》: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洋大学秉承什么理念?在践行这些理念的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有何独具特色的做法?在您看来,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与其他大学的学生相比,有何突出的特点?
  吴德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多年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实践“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与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作为学校的特殊使命。
  当前,国家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任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客观要求研究型大学应致力于实施新时期新内涵的“精英教育”。
  这种教育从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或贵族教育,它强调的是汇聚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用于人才培养,通过高水平的教师、学科专业、科技创新、支撑条件和科学管理, 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中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全面教育、能力培养和个性培养,使其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和人才储备。
  基于这些思考,在以往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一条主线”(即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课堂”(即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创新两个课堂)、“三种方式”(即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为主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以融入国际教育为主体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四个保障”(即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优质的支撑条件建设、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和“五条途径”(即以深厚的海大文化引领人才培养,以优势的特色学科推进人才培养,以创新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强势的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以开放的国际教育提升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四个保障”和“五条途径”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施新时期新内涵的“精英教育”。
  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基础厚、适应性强、潜力大,特别是在他们的身上,充分表现出校训的精神气质和海大特色文化标志的烙印。
应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科学时报》: 作为一位大学校长,您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在您看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宏观方面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解决的突破口是什么?
  吴德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宏观方面处于大众化教育初级阶段,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取向。
  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亟待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二是进一步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三是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五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解决的突破口是要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浓厚氛围,各级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高等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科学时报》:在您看来,一位好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吴德星:国家对大学校长的基本要求是懂政治的教育家。
  我认为一位好的大学校长首先必须做人正直,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二是必须具备战略思维,站得高看得远,观念要有前瞻性,有思想,能引领大学的发展;三是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并用好机遇;四是必须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高效推动学校的发展;五是必须有汇聚和凝聚人才和高超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标签:名人访谈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