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高校新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年飞速发展 创合并大学成功范例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09-09-11文章来源:西部网作者:未知

  1999年9月,在西部大开发嘹亮的号角声中,由7个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诞生了。

  1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杨凌示范区这一大平台,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校视察,亲切的关怀成为推动全体师生奋力拼搏的巨大动力。

  推进科教体制改革——谱写合并组建大学的成功范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内第一所由教育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大学,改革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是全国科教体制改革浪潮中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的典型。

  针对合并组建后的具体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按国家组建新大学的要求,进行了近一年的调研、论证,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超脱旧体制约束,最终确定了“一院制”改革思路。

  按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兼顾各方、和谐发展,稳中求快、分步推进”的原则,在建立与新体制相统一、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进了七大改革:一是分步推进了校院两级改革,促进管理重心下移;二是建立完善校级领导体制和管理决策机制;三是规范院系管理决策机制,实行党政共同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四是实施产业、后勤及院外所改制,强化支撑服务功能;五是持续推进人事与干部制度改革,不断调动全校职工爱岗敬业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六是不断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七是全面推进资源配置改革,盘活资产使用效能。

  改革的实施,促进了2所大学和5家科研单位的合并,实现了科教资源的整合和实质性融合,成为国内由教学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大学最为成功的范例。

  “985”和“211”两大工程力推学科建设——舞起腾飞的龙头

  学科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学校实力、特色、水平和地位的标志。1999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力调整和改造原有学科结构,突出特色学科,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构建了3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还有18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和16个各类特色研究机构支撑学科长足发展,生物技术、动物胚胎工程、干细胞研究、农业信息工程、节水农业等成为新的优势学科。

  10年来,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由15个增加到2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5个增加到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加到105个。目前,学校的学科点数量居全国农林院校第3位,陕西省第3位。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医、教育、历史等十一大门类,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科的长足发展,不仅促进了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更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从700余名增加到7000余名,增长10倍,4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7年6月,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标志着学校研究生教育已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学校已成为我国农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奋力建设超一流师资队伍——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4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行8大计划努力改善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一批优秀团队和个人脱颖而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发展,为学校未来的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短短5年,学校师资力量得到根本改善: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入选全国教学名师,10人入选陕西省教学名师;60余人主持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65.7%,是2003年的3倍多,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110多名。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47人,硕士生导师668人,“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

  质量立校育得桃李芬芳——筑起西部农业人才高地

  1999年以来,学校根据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6万余名毕业生奋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60%建功西部。

  在教学改革中,学校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对62个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和1447门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改造31个老专业,新增设专业31个,增设目录外专业6个,创设目录外专业3个,积极引进双语教学原版教材40余门次。制定并完善了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教学评估等教学管理制度;以推进学分制为主线,建立健全了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

  扎实的改革结出了喜人的果实。学校的专业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办学规模大幅度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10年来,共建成11个省级名牌专业,6门国家精品课程,40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本科生招生规模从7400余名增加到19000余名,本科专业由31个增加到64个,形成以农科专业为特色,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的多学科专业格局。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领先地位,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2.64%。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

  高擎产学研紧密结合旗帜——科技创新硕果赢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高擎产学研紧密结合旗帜,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硕果满枝。

  1999年以来,通过不断凝炼科研方向,优化科研环境,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实现了主持国家重大课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2004年以来,每年到位科研经费都突破亿元大关,在主持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课题、973课题、863课题方面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科技实力的日益强大,使得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纷纷涌现:成功克隆出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在国内首先从人胚胎干细胞分化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选育出黄淮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高产油菜杂交品种“陕油8号”,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经正式审定的杂交冬小麦品种“西杂一号”等。10年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成果25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52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222个,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652篇,出版专著198部。

  科教兴农重任在肩——科技示范惠及亿万农民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时嘱托广大科教工作者要科教兴农。依托杨凌示范区这一大平台,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1999年以来,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亿元,社会服务惠泽千万家。

  学校在总结、凝炼、集成学校各类推广形式的基础上,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先后与全国50多个县市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5个、科技专家大院37个。特别是近年来,围绕陕西主导产业,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为核心,在优势产业中心地带相继建立了阎良甜瓜、西乡茶叶、白水苹果、眉县猕猴桃、清涧红枣、山阳核桃板栗、安康水产、米脂黄土高原生态型现代农业、阎良蔬菜等9个试验示范站,为发展地方支柱产业、服务“三农”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白水苹果示范基地为例,2006年帮助果农人均收入实现2700元,创历史新高,书写了科技富民的佳话。

  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进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办各类科技企业26家,示范推广农畜良种100多个,开发新产品40多种,在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力铸世界一流名牌高校

  在向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的征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放式办学、国家化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一所充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大学正在崛起。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荷兰、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的9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学生互换培养和留学协议。学校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格,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超过50名;搭建了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中美水土保持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组建了中日杜仲研究所、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燕麦创新实验室等合作研究实验室,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越来越多,2008年国际项目经费达600余万元,是合校初的60倍;聘请了50多名长期外国专家和210名短期外国专家来校教学及开展合作研究;每年接待500余名国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合校后承办各类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达40余次,特别是学校创办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已形成品牌。学校每年可选派100名左右在校生出国留学,百余名教师出国深造。2007、2008、2009连续三年派出研究生120名以上,在学校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笔。

  倾力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搭起腾飞的舞台

  为实现学校的飞速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倾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种办学条件,为全面腾飞搭起了崭新的舞台。

  10年来,学校新增各类建筑面积52.8万余平方米,与合校前相比,实现了翻番。新增科教实验装备4亿余元,新购置仪器设备4万多台(件),是合校前仪器设备投资总额的5倍。生均科教用房达到26.25平方米,职工人均住房超过35平方米,居于全国高校前列。相继新建国际交流中心、科研主楼、南校区图书馆、北校区8号教学楼、机电学院和水建学院办公实验楼、工程训练中心等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公寓、体育设施共计50余万平方米。建立47个教学实验室和314个实践教学基地及国内最大的农业科技博览园,平均每个本科专业有5.3个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办学条件跨入国内高校一流水平行列。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目前,腾飞中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在围绕“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展翅翱翔!

标签:高校新闻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洞察高考趋势,把握未来脉搏 点亮智慧之光,照亮高考之路

教育新闻EDU NEWS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高考资讯NCEE INFO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高校招生CELEB INTV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