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建一家工程公司的负责人专程来到福建工程学院“预定”2010年的毕业生。“今年6月份我们本来计划从工院招收20多名毕业生,结果只‘抢’到了12人,原因就是‘下手’太迟。希望这次能赶个‘早集’。”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像这家公司一样,目前在福建工程学院,已有不少企事业单位的“伯乐”提前来校“相马”。
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下面一组数字也许很能说明问题:
97.82%,96.63%,96.16%。这分别是学校2006、2007年和2008年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特别是今年,该校2009届共有毕业生4373人。截至毕业生离校,3378人已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77人考取研究生,173人考取“专升本”,578人以接收函等方式就业,47人支援国家及地方项目建设,6人出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39%,一次签约率77.25%,就业率继续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何以能交出如此漂亮的“答卷”?
记者近日深入到这座学府,探访“奇迹”背后的故事。
扎根服务本土打好“海西牌”
在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一座崭新的GE-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刚刚落成并投入使用。这是该校与世界企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建成的福建省首家最先进、最大型的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它将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通用公司参与海西建设的“桥头堡”。
走进实验室,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自动化系统控制的“微型”工厂,各种自动化设备令人目不暇接。这个实验室是“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由通用电气提供多套PAC(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的硬件系统、总线及控制软件等组成,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智能化控制系统平台,总投资达2630万元人民币。实验室集企业理念、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师资培训及学生实训为一体,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优异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项目设计和工程实践的优良环境,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要求之间的差距。
福建工程学院院长蒋新华教授告诉记者,当前,GE-FANUC智能化系统软、硬件设备在福建的机械、电子、电力、冶金、轻工及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透过这个新建的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学校可以和通用公司合作,在当地进行高端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适时服务海西经济建设,实现国际培训本土化。
蒋新华院长介绍说:“近年来,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就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工科背景的人才投身海西建设。作为省属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在办学定位上立足海西,确立了‘以工为主,面向基层,服务海西’的办学思路,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除了建设密切服务海西战略的高级实验室,福建工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紧跟海西建设需求。以“大机电、大土木”为背景进行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办出一批其他学校没有而福建省急需的相关专业。
2004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福建省第一所正式招收“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学生的高校。据了解,这一专业全国仅有五所高校开办。同时,学校还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增加了“市政工程”专业方向。2005年,学校根据福建省高速公路与铁路勘察、建设的需要,及时增加了勘察技术与工程、交通工程专业;根据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部署,开设了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学校根据海西建设的“LNG工程”需要,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增加了全省唯一的“燃气工程”专业方向。几年来,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培养关键能力突出“基层牌”
“愿下基层、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这是学校给我们毕业生的‘三件宝’。”前些天,福建工程学院08届毕业生李书淮被同学们请来母校畅谈工作感受,他这样总结了学校带给他的“三件法宝”。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惠钦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学校有着113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工科背景深厚,别具特色。自学校合并升格以来,我们立足福建,面向全国,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准确确定办学定位,明晰办学思路,脚踏实地认真实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既重视加强对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教育,同时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基层一线,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经济师等基层骨干人才,打造学生‘能吃苦、留得住、干成事、做贡献’别具一格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福建工程学院坚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从经济和社会建设所需的基层岗位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打造一线用人单位急需的关键能力,包括基层就业观、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抗挫折适应能力等。学校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超过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事关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每年都坚持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活动,并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大学生模拟招聘会、大学生职业测评、毕业生就业意识问卷调查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同时,学校不断致力于就业指导课程内涵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必选课程,精心研究安排课程体系,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编写了专门的教材,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在为学校大学生传授就业知识,更新就业观念的同时,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为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福建工程学院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鼓励和促进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暂行办法》,设立3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四年来,到基层就业已成为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09年学校就有2917人到基层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66.7%。其中2760人面向中小企业就业,712人到县以下基层就业,48名毕业生参加支援国家及地方项目建设。
致力产学结合叫响“工程牌”
日前,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落幕。福建工程学院选送的《圆形件通用定位器标准化构想与应用实践》及《基于字符视频叠加技术的倒车辅助系统》分获三等奖。
渗透“工程文化”的教育理念、挖掘“工程人文精神”,福建工程学院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工程素质。
为打造学生就业关键能力,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立项。为此,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奖励基金和实践创新学分,在经费和教学实践环节上给予支持,并协调开放实验室,便于学生参与。通过竞赛活动、创新实践、课题设计、项目计划、经费预算、查阅资料、撰写项目报告、论文等过程,同学们了解和熟悉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基本过程,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大学生在全国数模、电子等多项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成绩喜人。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19个,省级奖项472个。
为及时准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福建工程学院各系都成立了“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校、系领导、专业骨干教师、社会各界人士,如企业界的校友、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等。
学校各系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总结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专题研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产学合作单位和产学研专家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培养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据。同时,产学研合作共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
对于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学校还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实习的模式,推行“毕业生导师制”,在毕业生中推行“设计实习一体化”的新模式,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指导老师、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同时,毕业设计可带到实习单位完成,学校专门选拔了职称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作为毕业生导师,会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专业、岗位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蒋新华院长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办校之本。我们要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地抓好、抓实,为学生负责,为社会尽责。”为此,该校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学校积极与行业内知名企业联系,加强了与中国海峡、福建建筑、福建青年人才市场的沟通联系,建立了由3300家业务稳定、效益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用人单位数据库,每年发函推荐毕业生,保持定期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学校还积极前往省内外开展毕业生回访和就业推介活动,多渠道搜集毕业生优质就业需求信息。近三年来,学校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需求岗位均超过毕业生总数的1.5倍,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李惠钦书记最后对记者强调说:“今年学校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对就业工作进行早动员、早部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保就业、保增长、保民生的‘三保’方针,号召全校上下达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之共识,确定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推动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目标,将学校对就业工作(人、财、物等)的各项倾斜政策逐一落实,逐步形成了校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具体抓、专业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积极参与、学生主动融入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全员抓就业的可喜局面。”(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