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兵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山东蓬莱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构造地球物理专业,同年进入教育部工作,历任教育部科技司主任科员、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办公室主任、司长助理、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出任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2006年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 2008年11月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大学共同的使命就是引领社会进步,这种引领作用是通过大学履行其社会职能来实现的。为了适应引领社会进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的社会职能经历了从单纯的传播知识扩大到创造知识再扩大到服务社会的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在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的同时,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的大量科技问题,才能改变某些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上不着天,与科研前沿发展水平相去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实际需求关系不大”的状况。
●行政化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双肩挑”,既抓管理,又做学问,是有好处的。因为懂业务的人就知道行政如何能够更好地为业务服务。当然,并不是说这种做法一定好,它可能造成管理、学问都做不好。
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到中南大学党委书记,在完成角色转换的同时,高文兵深深感到肩负了更大的责任。他说:“作为高校党委书记,在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既要贯彻上级指示,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性落实,责任重大。”
中南大学于2000年4月29日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9年多来,学校实现了改革发展的第一步历史跨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被高校界誉为“中南现象”。在学校发展第二个1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如何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如何将“中南现象”发展为“中南模式”并升华为“中南理念”?这是高文兵任职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就此问题,本报记者对高文兵进行了专访,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正如高文兵所说:“不管是中南大学挑选了你,还是你挑选了中南大学,双方都决不会后悔”。
学生融合、教师融合、文化融合
《科学时报》:在出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近一年的时间里,您抓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高文兵:今天来看,三校合并,是体制机制、思想文化碰撞与磨合的过程,刚开始谁都有些不适应。并校之初,学校采取搁置争议、缓解矛盾、先求发展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的确有效果。学科建设方面,原有的学科优势得到拓展,有的一般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创造了参与国家队前沿竞争的优势。科研方面,9年间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4项,居全国高校前列。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从紧贴行业到面向行业和全国的转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管理干部方面,“加长板凳”的做法稳定了人心,确保了并校初期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合并之初的部分矛盾不复存在,但一些新的问题和累积的矛盾慢慢显现,比如历史遗留的校办产业问题怎么办?一些弱势群体,如何不让他们掉队?近10年过去了,有必要作些回顾和调整。当然,这些矛盾都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矛盾,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学校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绝不容我们停下脚步或放慢脚步来解决问题。
回顾发展之路,我认为,学校合并可以说是三步走:第一步,学生的融合;第二步,教师干部的融合;第三步,文化的融合。现在我们才走完一步半。教师们都很有使命感,相信第二步很快走完。最后一步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目前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促融合,继承好传统,创造新优势,逐步形成独特的中南大学文化。
《科学时报》:最后一步是文化的融合,那么,能否阐释一下您心目中的融合后的中南大学的文化?
高文兵:中南大学的文化内涵就是: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这既融贯了湖湘文化,又传承了合并前三校的文化精髓。
中南大学在湖南,中部崛起离不开湖南崛起,富民强省离不开教育强省,教育强必然要学校强。悠远深厚的湖湘精神与文化是中南文化的重要根基,学校的事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离不开湖南、服务于湖南。
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南大学的核心理念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合并是好事,学科综合了,规模变大了,但我们不仅要长大、更要长高,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成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立地”就是要服务地方、关注社会和人民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正如温家宝同志来我校视察时所说的:“立身要以万民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行事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科学时报》:强国必有强校。在您看来,当代大学的使命是什么?中南大学目前承担着怎样的使命?
高文兵:简单说来,大学的使命就是大学存在的理由。我认为大学共同的使命就是引领社会进步,这种引领作用是通过大学履行其社会职能来实现的。为了适应引领社会进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的社会职能经历了从单纯的传播知识扩大到创造知识再扩大到服务社会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强国必有强校,但是从大学引领作用的使命来看,强国必先强校。当前,国际社会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期,这就要求大学要不断创新教学、科研和服务模式,在做强自己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就具体的大学而言,不同大学因为其不同的定位而具有不同的使命。我国高校目前面对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对手是世界各地的高校,服务对象是无国境限制的客户群体,加上高校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要求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性,依靠单个高校来满足各类客户的各种需求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不同高校要找准自己的服务对象,“生产”出满足服务对象要求的 “产品”,这里的产品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通过高校之间的合作,使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中南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队员,也是一所行业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的高校,我们的使命就是面向国家、行业和区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人才和业务骨干,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支撑和基础作用。今年我校进行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的试点,就是学校为更好地履行使命而进行的改革创新。
千帆竞发 百舸争流
《科学时报》: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到中南大学,长期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的您有着怎样的办学理想?您为中南大学设计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
高文兵: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有艰难的长期的奋斗过程。我的想法很简单,中南大学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至于是不是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是在办学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出现的。如果喊出口号,刻意打造,不是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应有的态度。
实际上,目前在学校发展理念上,大家已经达成系列共识,那就是:把中南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此,我们要坚持特色强校,依靠特色增强生命力、壮大竞争力、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尤其是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更加鲜明地突出行业服务特色、产学研合作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要坚持“学科立校、科技强校”,推动学校三大职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完善“中南品牌”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要强化“大资源观”,统筹兼顾各种资源和利益关系,增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要坚持追求卓越,举全校之力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我们要把学校事业发展作为第一共识、第一责任、第一目标,用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用创新突破历史遗留的难点。未来几年里,我们要更加鲜明地突出行业特色,推动有色、医学、交通运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增强各个学院的办学活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突出产学研合作特色;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特色;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和谐中南建设。
《科学时报》:为了具体地实现上述办学目标,学校目前有着怎样的全面规划与部署?
高文兵:具体来说,我们将努力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方阵较前的位置;在有色金属资源与材料、医学遗传学、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铁道工程安全等领域起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核心作用。
我主要谈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的建设思路。
学校办学首先反映在教学,没有教学工作,学校就不成其为学校。教学工作就要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走在最优秀的行列。学校办学说到底是为学生办学。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学生是主体还是客体,最基本的一点是依靠教师、为了学生。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这里接受主流的、进步的、正面的、最新的信息,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烙印,塑造健康、完美的品格与人格,打下人生前进的坚实基础。
因此,未来5年,我们要构建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国内一流高校的先进行列,力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国家级示范实验室、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人才培养主要指标居全国高校前15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一般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向宽口径方向发展,主张让学生尽可能地接受厚基础教育,因而提倡通识教育。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同时也需要“专才”,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培养出专、精人才。但不论是通识教育也好,专识教育也好,或许我们要探索的途径还有很多,作为教育者,我们最终要做的是“不拘一格育人才”。
关于科学研究,未来5年,我们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全面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力争新增3~5个国家级研究基地与创新平台。
实践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在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的同时,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的大量科技问题,才能改变某些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上不着天,与科研前沿发展水平相去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实际需求关系不大”的状况,才能克服“忽视成果转化,忽视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错误倾向,才能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关于学科建设,未来5年我们要继续保持学科建设主要指标居全国高校前15位,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基础医学遗传学、药理学等学科,力争4个左右的学科达到世界一流。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瞄准世界一流,实施大学科集成式建设,推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遴选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重点学科高原造峰计划”;培育后备力量,做大做强重点学科支撑体系,打造国家重点学科“峰尖林立”的建设格局;加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战略集成,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并把基础相关、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学科组建成学科群,集中优势力量冲击世界一流。
第二,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为主体,突出特色,整合优化资源,构建能占据国家重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集成化与国际化、创新性与前瞻性为一体的大学科平台。
第三,在若干新兴学科领域,建设一批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研究基地,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第四,加快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科的协调发展。发挥学校工科、医科优势,加大工科理科结合的高水平平台建设,带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人文基础学科要采取特殊手段,引进大师,尽快在某些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基础为重,交叉为主,应用见长”的既有特色又显精致的文科发展之路,最终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和前引后赶的良好氛围。
《科学时报》:有人说,中南大学是长沙的名片,提升了长沙的品牌效应。那么中南大学在增强实力、提升知名度、提高凝聚力方面有哪些得力的举措?
高文兵:我不知道中南大学对长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过他们告诉我,如果在五一广场上高声表达反对中南大学的言语,估计立马会被N多砖头放倒。因为据统计,长沙至少有20%以上的人口跟中南大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增强实力方面,我们要争取国家资源,吸纳社会资源,整合校内资源,实现办学目标。提升知名度方面,我们要弘扬特色,不求什么都有,只求我们有的能办到尽量好。
提高凝聚力主要靠解决好民生问题,比如我们有十几项举措助推就业;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给少数民族贴心的关怀和照顾;今年新增升华荣誉学院,提前批招收高分生,培养大中型企业今后几十年的掌门人。
引用温家宝总理的“加减乘除”法,具体来说,“加”指争取更多的资源,“减”指尽可能降低各方面干扰,“乘”指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除”是除掉与学风、校风不相容的负面影响,全力抓好党建,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发展优势,将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建设优势,将党员队伍的活力转化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活力。多渠道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我们要逐步设立“和谐基金”扶持贫困学生、“回顾基金”照顾老同志、“发展基金”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等。
绝不让真干事、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吃亏
《科学时报》:有人提出,大学的行政化程度越来越高,会削弱大学的学术创新能力。对此,您有何看法?
高文兵:学科的发展,个人学术生涯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如果没有话语权,就很可能分不到很多资源。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因为掌控的资源有限,而在某些岗位上会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源。我认为,这是导致行政化的主因。
行政化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双肩挑”,既抓管理,又做学问,是有好处的。因为懂业务的人就知道行政如何能够更好地为业务服务。当然,并不是说这种做法一定好,它可能造成管理、学问都做不好。
网上有一句笑语:“服务部门渐渐变成权利部门,服务部门首先完成自我服务。”这是尖锐的讽刺,是我们要避免出现的黑色幽默。一所学校就像一部机器,每个部件都要充分做功,机器才能输出功率。学校教职工要职能明确,设定各自的发展路线。管理能力强的走职员路线,教学能力强的走名师路线,科研能力强的走科研路线,我们的原则是“绝不让真干事、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吃亏”。
《科学时报》 (2009-12-22 B1 大学周刊) 作 者:陆琦 通讯员 邓晓丽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