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余长安)最近,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这是四川大学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目标,形成了完整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就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果。
几年来,四川大学年年有新思路、新谋略、新举措。2007年,四川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出台了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他们把本科生培养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目标是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各条战线都急需的人才。另两类是对目前高考体制、大学的管理体制和学籍管理制度的补充。一类是拔尖人才,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就是专为培养拔尖人才而建立的。另一类就是具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双特生”,并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了“双特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让这些学生在川大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发和激活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今年新生报到后,学校就鼓励在校的4万本科生积极申报自己的特殊专长和特殊兴趣,最终在200多报名学生中选拔了4位具有特殊专长的优秀学生。
四川大学把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检验标准确定为学生毕业后有本事去就业、去创业,有能力去创新。并围绕这个标准,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和相关政策进行配套改革。学校把基础课和应用基础课教学尽量安排在前两年半完成,让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在对自我按学术型、技术就业型和创新创业型分类定位后进入创新、创业、就业的学习和强化阶段。
对学术型学生,学校倡导他们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学术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科研项目、博硕士生导师、重点实验室和多学科资源及科研设备,跟着导师做课题、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从而提前锻炼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同时为考研究生做准备,毕业论文可以定为学术型;
对技术就业型学生,则安排他们强化技术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能力课程培训,并进入学校的实习基地或与学校有产学研联系的单位提前实习,为自己的就业做准备;
对创新创业型学生,安排他们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技术,学校还提供经费设立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进行创造、创新的探索,并以此作为今后创业的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四川大学有3万多人次学生作为志愿者奔赴灾区,许多人回校后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结合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践,写出了很好的报告、论文和建议。受此启发,学校进行“高质量、多样化”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以实事求是地体现学生的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可以是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取得的成果、参加科研训练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取得的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提出不同毕业论文的要求,促使学生加强与社会和实践的接触,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去创新、去创造,使自己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本领。
改革卓有成效地加速了四川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几年来,学校的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增加到27个,净增15个,博士点增加到229个,净增133个,硕士点增加到346个,净增184个,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46个,净增31个。院士数从4人增加到13人,长江学者从10人增加到27人。(记者 余长安)